嚴格控制省會城市規模擴張后,都市圈也開始全面收緊。
日前,國家發改委新聞發言人表示,我國都市圈發展還處在初級階段,各地要尊重客觀規律,不能跨越發展階段,在不具備條件的情況下推動都市圈建設。
同時,要根據人口經濟關系科學合理確定都市圈的空間范圍,堅持實事求是,順應產業升級、人口流動和空間演變趨勢,實現集約高效發展,防止盲目擴大規模。
這一表態釋放了什么信號?
1.中國有多少個大都市?
近年來,我國形成了以中心城市、大都市區和城市群為主體的城市化空間結構。
這是一個典型的 " 同心圓 " 結構。從中心城市開始,都市區覆蓋中心城市及其鄰近地區,城市群覆蓋一個或多個都市區及其他地區。
城市群范圍最廣,覆蓋多個省市,重在區域一體化。我國最大的城市群——長三角城市群,就覆蓋了長三角三省一市,囊括 41 個地市。
都市圈位于中心城市和城市群之間,側重于中心城市與周邊地區的一體化發展,以城市化為最高形式,“廣佛同城”是典型代表。
“十五”期間,全國共有19個國家級城市群。其中,京津冀、長三角、大灣區為世界級城市群,定位最高,綜合實力最強。(請參考《超級規劃出臺!19 個國家級城市群呼之欲出》)
目前還沒有官方計劃明確定義大都市地區的數量。根據第三方估測,全國共有 30 多個形形色色的都市圈,大多數仍處于培育階段。
根據清華大學中國新型城鎮化研究院編制的《中國都市圈發展報告 2021》,我國共有 6 個成熟型都市圈,17 個發展型都市圈,11 個培育型都市圈。
各大城市中,廣州、上海、杭州、深圳、北京、寧波成熟;成都、重慶、南京、Xi安、福州、濟南是‘發展型’;石家莊、大連、南昌、貴陽、南寧等大都市都在“培育”之列。
目前,中國已先后批準了南京、福州、長株潭、成都、Xi、重慶等6個國家級都市圈的規劃。(參見《擴圈!第二個跨省都市圈來了》)
當然,更多的大都市規劃仍在進行中。
第二,都市圈不能無限擴張。
關于大都市區,國家文件有非常嚴格的定義:
城市群內以具有較強輻射帶動功能的特大城市或大城市為中心,以一小時通勤圈為基本范圍的城市空間形態。
可以看看,都市圈有兩大核心要點:一是超大特大城市,或實力強勁的大城市;二是 1 小時通勤圈。
這意味著不是每一個普通的地級市都能成為都市圈的中心,也不是幾個城市就能形成都市圈。
都市圈畢竟需要一個強大的中心城市作為引導,發揮其經濟輻射和產業溢出效應,中小城市甚至一些弱省會,顯然難以承擔這一職能。
目前中國有7個特大城市和14個特大城市,這些城市都不缺乏建設都市圈的可能性。
此外,輻射帶動能力強的大城市,一般指的是萬億級經濟強市或強省會。
但在各省的規劃中,都市區可謂遍地開花。幾乎所有省份都規劃了至少兩個都市圈,很多都市圈都不是以特大城市為中心。
廣東規劃了五大都市圈。除了廣州和深圳,還有三個都市圈:竹溪、展貿和汕頭杰超。
江蘇規劃了 3 個都市圈,除了南京、蘇州、無錫、常州,還有徐州都市圈。
山東規劃了三大經濟圈,除了以濟南為中心的省域經濟圈和以青島為中心的膠東經濟圈,還有由臨沂、濟寧、菏澤、棗莊組成的魯南經濟圈。
浙江規劃了四大都市圈,除了杭州和寧波,還有溫州和金華義烏都市圈。
湖北規劃了三大都市圈。除了武漢都市圈,還有襄陽都市圈和義井京都市圈。
這些大都市區,不是省會,不是經濟強市,大多是基于省級副中心城市的定位。但目前省級副中心只是規劃加持,是否真的能勝任還需要時間的檢驗。
顯然,這些普通城市建設的都市圈受制于經濟體量、產業結構和城市能級,能否真正帶動周邊地區,形成一體化和城市化,還需要更長時間的觀察。
第三,都市圈不能無限放大。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有關人士指出,要科學合理地確定西部大開發的空間范圍
一小時通勤圈,就軌道交通而言,覆蓋約50 ~ 100公里,就面積而言,約2 ~ 3萬平方公里。
這個范圍不是憑空畫出來的,而是基于城市發展的規律。
更別說一個小時基本是通勤的極限了。再遠一點就沒有城市化的意義了,反而更符合城市群協調發展的范疇。
更何況,把幾百公里外的縣市劃入中心強的大都市區,只有形式上的意義;將整個省都劃成一個都市圈,也頂多只是概念的狂歡,并無多少實際意義。
因此,正如《第二個跨省都市圈》號文中指出的,新批準的重慶都市圈包括四川省廣安市,但不包括渝東北三峽庫區和渝東南武陵山區的10多個區縣。
同樣,最近發布的《廣東省都市圈國土空間規劃協調指引》只關注廣州、佛山以及肇慶、清遠部分區縣,深圳都市圈則關注深圳、東莞以及惠州部分區縣。
《聯手!第一個 5 萬億級 " 城市 " 呼之欲出》分析,原來納入廣州都市圈的韶關、云浮被排除在外,原來納入深圳都市圈的汕尾、河源也被排除在外,而珠三角的河源、惠州沒有全部納入。
雖然官方后來回應說這一指引只是強調重點,并非重新劃定,但也足以說明都市圈的空間限制所在。
第四,城市化的擴張模式開始逆轉。
各種信號表明大城市化擴張模式,開始逆轉了。
雖然以中心城市推動城市群發展仍是大勢所趨,但疫情爆發以來特大城市暴露出的人口密度高、抗風險能力弱、治理短板明顯等問題,引起了對大城市化模式的反思。
在此背景下,前幾年得到鼓勵的撤縣設區、城市合并、都市圈無限膨脹等發展模式,受到了限制。
眾所周知,大城市的擴張主要有三條路徑。
一種是外延型,直接把周邊城市和城市合并起來,做成一個大城市。
過去10年,中國有5個城市通過合并周邊城市完成擴張。(參見《大城市的 " 擴容 " 夢碎了?》)
以合蕪蚌、馬鞍山為起點,成都托管簡陽,Xi安托管西咸新區,濟南合并萊蕪,長春托管公主嶺,五省會完成了史無前例的擴張。
第二種是內涵式的,通過撤縣建市,或撤縣設區,來完成城區的擴張。
這是城市擴張的主流。10年間,撤銷了140多個縣,相應的,增加了120多個市轄區和10多個縣級市。
撤縣設區不僅可以帶來市級‘權力’范圍的擴大,還可以促進城市面積和城市人口規模的擴大。這些指標在地鐵和城市軌道建設中具有重要意義。
第三種是都市圈的擴張,強都市圈,正在取代強省會成為主流。。
雖然強省不缺現實理性,但一個省連個大城市都沒有。怎么能談得上參與區域競爭呢?
但由于盲目擴張省會,強省從誕生之日起就會面臨諸多爭議。在此背景下,基于區域一體化發展的強勢都市圈成為主流。
然而,都市圈不能無限擴容,也不能無限放大,更不能遍地開花。
受強中心和1小時通勤圈的限制,一些偏遠的中小城市可能很難在大都市圈搭上順風車。
眾所周知,如果在都市圈,可以享受到強中心城市的跨城地鐵、公共服務均等化、產業和人口轉移、房地產外溢等優勢。(參見《最大的 " 跨市 " 地鐵群來了》)
當然,無論都市圈怎么規劃,最終都逃不過市場的邏輯。只要走向同城的都市圈,就有真正的未來。
中央最新表態!這些城市的都市圈,夢碎了 萬點繁畫蛇添足頂天立地星37. 愛心是冬日的一片陽光,使用饑寒交迫的人感受到人間的溫暖;愛心是沙漠中的一泓清泉,使用權瀕臨絕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愛心是灑在久旱大地上的一場甘霖,使孤苦無依的人即刻獲得心靈的慰藉。in addition to 除……之外 (還)211.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稙跻孪铩?nbsp; 瑞鶴仙 袁去華084李白:行路難三首之三長三角,成都,南京,重慶,地鐵4.Where there is a will,there is a way. 有志者事竟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