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電腦游戲 手機游戲 翻譯軟件 動漫下載 電影下載 電視劇下載 游戲攻略
標題 | “流浪地球”成功的概率有多高?你肯定想不到 |
分類 | 熱點事件 |
內容 | *** 次數:60000 已用完,請聯系開發者***
不可能,概率為 0。 推快了全球毀滅,推慢了被太陽鎖死。 太長不看版: 1、為了讓地球流浪的時間長度比較合理(2500 年 100 代),大劉給地球設定的極速為 0.5% 光速。要達到這個速度的推力十分龐大,可引起全球性地震、火山。同時,會消耗 30% 的地球質量,產生的龐大熱量會融化地球,化身數千度高溫的小太陽。 2、考慮到過高推力大陸無法承受,大劉給的單個行星發動機推力為 150 億噸,然而從時間上來說,這個推力太小了,地球足足飛行 2 萬多年才能到達比鄰星 。同時它依舊會產生大量的熱量,足以讓地球化作金星,導致文明滅絕。 3、為了讓環境勉強還能符合人類生存,大劉對行星發動機周圍溫度設定為 70 ℃。如果真的只有這個溫度,那么行星發動機的推動力是嚴重不足的。地球足足需要流浪數億年,才能到達比鄰星。 4、考慮到大陸被大量聚變噴射掉后,會影響人類生存,大劉設定的消耗量為亞洲大陸山脈的一半。但這其實遠遠不夠,由于太陽引力的存在,地球要飛出太陽系,即便利用木星引力彈弓,也必須消耗掉所有海平面以上的陸地??傊?,速度過快地球毀滅,速度過慢逃不出太陽系。但無論速度快還是慢,都必須犧牲掉所有陸地作為燃料。 詳細計算和探討過程—— 讓地球達到 0.5% 光速,會帶來什么? 在原著中,地球通過 500 年加速到光速的 0.5%,滑行 1300 年,再用 500 年減速。 0.5% 光速,也即 1498962.29 米 / 秒。 當地球是勻加速時,加速度:a=v/t=9.5 x 10-5m/s^2。 這個加速度看起來很小,畢竟人跑步的加速度都可以輕松達到 1~2m/s。 然而地球質量高達 5.965 × 10^24kg,行星發動機施加在地球上的推力至少可達到: F=ma=5.66675 × 10^20N 相當于 5 億億多噸的推力。 原著中地球發動機是這樣的設定:單個全功率運行時能向大地產生 150 億噸的推力,總共 1.2 萬個發動機。 也即,總推力為 180 萬億噸。 和實際需要的推力相差 315 倍。 速度要達到 0.5% 光速,一個行星發動機的推力就達到 4.722 × 10^16N。 可以想象,動力如此大的行星發動機,可能對地質結構造成威脅。 隨著行星發動機周圍溫度越來越高(超過 600 ℃),巖石的性質和強度會迅速降低,從而無法承受龐大的壓力。 ![]() 沒有隔熱材料,釋放的龐大熱量足以熔融周邊巖石,從而在發動機龐大推力下,造成沉陷。 通常來說 8 級別地震,就會帶給人類巨大的災難,可造成數萬人的死亡,而 8 級地震釋放的能量是 6.3 × 10^16 J 。 一個行星發動機如果在推進時,僅僅沉降 1.33m ,所做的功就相當于 8 級別地震。 然而全球存在 1.2 萬個行星發動機,一起發動相當于 1.2 萬個八級地震。 更何況,大型天體由于引力過于龐大,即便它們的固體成分也會呈現出流體靜力學平衡的狀態。 地殼之下,內核之外,本身充斥的就是半流體和流體結構。 ![]() ![]() 大陸的總體量,真的足夠支持地球加速到 0.5% 光速嗎? 在原著中,發動機在 500 年的飛行中,會把亞洲大陸上一半的山脈用做燃料消耗掉。 亞洲大陸上一半的山脈有多重? 我們簡單預估一下。 ![]() 山脈的平均高度預估 4000m,山體體積按照椎體來計算。 ![]() m= ρ V=1.6 × 10^19kg 大約相當于地球質量的 40 萬分之一,地殼質量的 1463 分之一,對整個地球的影響的確不算很大。 由于重核聚變質量損失其實是很小比率(怎么也不超過 1%),這里就忽略不計了。 按照 0.5% 光速的質量損失,和原文差異有多大? 我們詳細來計算。被行星發動機推著走的地球,本質上相當于一個巨型的工質噴射火箭。地球的終速度,滿足火箭方程(齊奧爾科夫斯基公式 ): 公式轉化,得到: w 為火箭噴射速度,這里為地球發動機噴射速度。 m0 為火箭初始質量,在這里為地球質量。 mk 為火箭噴射后質量,這里為流浪后的地球質量。從公式可以看出, v 不變時,如果工質噴速越快,消耗的質量就會越少。 我們假設 w 為最大速度。 重核聚變的聚變物質,如果能聚變得比較徹底,大約會損失 0.5% 的質量。雖然火箭在太空中的燃料轉化率可以達到 60%,然而在地面卻只有 25%,考慮到行星發動機的綜合缺點,預估為 20%。 可得,這些聚變物質可以達到的速度,w 最大約為 3% 光速。 依據錢老所寫的《星際航行概論 》,氫聚變工質噴射最高速度為 5% 光速來看,重核聚變達到 3% 光速極限,也是合理的。 把地球速度和工質噴射速度代入公式,得: ![]() ![]() 厚度達到 17km 的地殼,總質量也才地球總質量的 0.42%。 失去這么多物質,不僅地殼會全部失去,就連地幔也會損失一部分。 如果還要考慮減速,地球損失的質量更是超過 30%。 真正驚人的,是行星發動機產生的熱量 地球質量 5.965 × 10^24kg,那么在 500 年中,加速到 0.5% 光速,總動能達到:6.7 × 10^36 J。 施加在地球上的平均功率高達:4.25 × 10^26W。 有做功就會有吸熱,為了方便計算,不妨假設地球獲得的動能和熱量相當,也即有同等的能量轉化成熱量,釋放到了環境中去。(其實絕大多數能量,還是被噴射的工質帶走了。) 如此龐大的熱量,是什么概念? 太陽的輻射功率也才 3.846 × 10^26 W 。 也就是說,此時地表的溫度會比太陽表面溫度還要稍高一些,整個地表會接近刺眼的白色。 而噴流每秒鐘噴出的物質多達 5.8 × 10^13kg,能量功率達到 10^27W,是太陽功率的數倍。 加之光柱內部重核聚變溫度也可達到 30 億攝氏度。 所以這 1.2 萬個行星發動機的噴流,能量密度會更加的集中,會呈現極其明亮的藍色光柱。 ![]() 我們看到的壯觀景象會是這樣: 比太行山還大的 1.2 萬個行星發動機,在啟動的剎那,1.2 萬個炙熱光柱猶如超新星爆發一般噴射進入太空,龐大的力量推動行星發動機陷入地殼,雄偉的山脈瞬間龜裂,巨大的山體坍塌,熔巖激射,與海水相會,呈現出紅與藍交織的噩夢。 緊接著,行星發動機釋放的龐大熱浪席卷全球,燃燒一切生命。 很快,無論地表的水還是一切化合物都是開始氣化,然后分解,最終等離子體化。 隨著熱量的增加地球先是猶如微型紅矮星,緊接著逐漸變亮變黃,猶如亮白的黃矮星,內部 1.2 萬根明亮的藍色光柱無比耀眼。 為什么計算出的結果這么離奇?因為,為了讓地球流浪的時間足夠合理,大劉把地球的最高速度設定為 0.5% 光速。 地球要達到這個速度,就注定要燒掉遠遠超過預期的物質,那么達到的功率自然就是一個 " 天文數字 "。 原著中的發動機推力,其實很尷尬 為了讓功率顯得更合理,大劉設置的單個發動機推力是 150 億噸,總推力 180 萬億噸(1.8 × 10^18N)。 甚至達不到能把地球推到 0.5% 光速力量的 100 分之一。 當然,一個發動機只有 150 億噸(1.5 × 10^14N)推力的話,對山體產生的壓強也會降低到 0.15MPa,如果有足夠堅實的地基,不僅不會引起地震,甚至還不會有坍塌的風險。 也就是說,150 億噸的推力,其實大劉為了足夠穩定的巨型工程結構所考慮的。 此時,全部發動機,施加在地球的加速度為 3 × 10^-7m/s^2 。 在原著中,借用了引力彈弓效應飛到木星軌道。 ![]() 而地球飛到木星軌道,是引力勢能增加的過程,增加引力勢能大約 4.3 × 10^33 J,動能大約減少 80%,即 2 × 10^33 J。 可得,地球到達木星軌道,總能量增加 2.3 × 10^33 J。 行星發動機總推力為 1.8 × 10^18N,推力做功等于總能量的增加, 那么,地球飛行的距離將長達 1.28 × 10^15m,也即萬億公里,這個距離已達到 1/7 光年。 也就是說,按照原著中的設定,需要地球不斷繞太陽先飛行 1/7 光年,才能到達木星軌道。 根據地球的平均速度,可得這段距離,飛行所用的時間就有 1500 年左右。 在原著中,這段旅程僅僅只用了 15 年。 雖然引力彈弓的速度高達 40km/s,足以飛出太陽系,不過太陽引力范圍大約會在 0.5 光年之外才會 " 消失 "。 在接下來的 0.5 光年,地球平均速度在 40km/s 左右,耗時 3500 年左右。接下來 1.5 光年,耗時約 7000 年。 此時達到極速,再之后開始減速,再用一倍的時間。 需要的總時間大約要 2.4 萬年,是大劉原著所用時間的 10 倍左右。 2.4 萬年的時間,是人類文明長度的數倍。 如果說大劉在原文中設定的 2500 年,100 代人,考慮了文明長度的合理性,那么現實的 2.4 萬年,對人類文明來說就是一個完全不能接受的長度。 整個加速過程,推進器達到的極速大約為 75km/s,也即 0.025% 光速,比 0.5% 光速低了 20 倍。 通過火箭公式可以求得它的質量損失為: 0.46% 地球質量。 此時,工質噴射的物質,和地殼總質量接近。 雖然這個質量損失比前面少得多,但依舊是大劉原文數據近 2000 倍。 也就是說,哪怕單個行星發動機僅僅 150 億噸的推力,也必須剝掉整個地殼才能完成流浪旅程。 沒有了地殼,生命和文明都沒了立根之本。 在正常情況下,哪怕沒了地殼,地球海洋和陸地也會再次形成。但如果行星發動機還存在,它還會繼續改變地球。 根據行星發動機的推力和地球速度,得到它的功率約為 10^23 W 左右。 雖然這個輻射功率比太陽功率低了三個數量級,但卻比地球熱功率高 6 個數量級。 容易計算出,熱平衡狀態下,地表溫度可達到太陽溫度的 12.7%。 也即高達 762K,接近 500 ℃。 也就是說,雖然單個行星發動機推力達到 150 億噸級別,雖然不會產生劇烈地震和火山。 但推進器產生的熱量會持續不斷的加熱地球 如果發動機可以在超高溫工作,那么整個海洋會逐漸蒸發,變成有著厚厚大氣的行星。 出現嚴重溫室效應后,甚至部分區域會出現熔融狀態,有變成熔巖行星的可能。 按照原文,發動機周圍溫度僅 70 ℃會如何? 只是噴射工質超過第二宇宙速度 (地表逃逸速度),怎么都能推動地球,主要看推的時間長短。 我們不妨探討一下,這樣低的功率,流浪計劃所花的時間有多漫長。 地球接受太陽熱輻射為 1.7 × 10^17w。 容易計算得到,地表溫度升高 70 ℃,地球增加的熱輻射為原熱輻射的 1.3 倍。 也即 2.21 × 10^17w 。 地球初始速度為 30km/s,如果動能轉化效率為 50%,可得推力為 7.367^12N。 這個推力比前文小得多,得到的加速度僅僅只有 10^-12m/s。 加速 1m/s,都需要用 3 萬年的時間。 加速 3000m/s 的時間,達到 1 億年。 哪怕把地球推到木星,讓引力彈弓加速到太陽系逃逸速度,這個過程會更加漫長。 前文已經計算過,這個過程,需要額外 2.3 × 10^33 J 的能量。計算可得,推力做功的長度達到 3.12 × 10^20 m,相當于 30 多萬光年。 得到,地球繞太陽旋轉攀升到木星軌道,所用時間長達:3.8 億年。 引力彈弓把地球彈出太陽系后,飛行的 4 光年,所用時間反而會遠遠短得多。當然,接近比鄰星,逐漸減速的過程,同樣需要長達上億年的時間。 然而,需要消耗的地球質量同樣達到 0.1%,相當于地殼的 24%,依舊遠遠比海平面以上的陸地質量多不少。 為什么速度降到足夠慢,還是會出現陸地消耗完的情況。 其實我們再看看火箭公式,就能看出端倪。 當工質噴射速度已經達到極限后,飛行器(地球)要達到某個速度,工質噴射損失的比值其實是固定的。 太陽對地球有著固定的引力場,推動地球就必須抵抗這個引力場,無論你推動的速度怎么減慢,它都有一個最低的能量剛需。 這個能量剛需,反應在工質損耗上,就是一個最低的比值。 對于太陽系中的地球來說,這個最低的比值達到 1/1000 左右,足以消耗掉海平面以上的所有陸地。 再加上時間跨度,就注定流浪地球,完全是不可的執行方案 。 總結 大劉為了讓全篇看起來合理,很多數據進行了相對合理的處理,但如果真的從科學角度來較真,其實是互相矛盾的。 例如,有以下幾點(也即開篇的太長不看版): 2、考慮到過高推力大陸無法承受,大劉給的單個行星發動機推力為 150 億噸,然而從時間上來說,這個推力太小了,地球足足飛行 2 萬多年才能到達比鄰星。同時它依舊會產生大量的熱量,足以讓地球化作金星,導致文明滅絕。 3、為了讓環境勉強還能符合人類生存,大劉對行星發動機周圍溫度設定為 70 ℃。如果真的只有這個溫度,那么行星發動機的推動力是嚴重不足的。地球足足需要流浪數億年,才能到達比鄰星。 4、考慮到大陸被大量聚變噴射掉后,會影響人類生存,大劉設定的消耗量為亞洲大陸山脈的一半。但這其實遠遠不夠,由于太陽引力的存在,地球要飛出太陽系,即便利用木星引力彈弓,也必須消耗掉所有海平面以上的陸地。 大劉設置的每個條件都是為了滿足流浪地球而存在的,其實還可以有第 5 點,也即地球停止自轉的剎車時代,大劉設置的時間是 40 多年,雖然看似合理,但其實剎車產生的龐大力量和熱量,同樣能夠摧毀世界。 其實,在創作流浪地球的過程,他就已經發現了其中的問題,經過幾番思想掙扎,才有了這個宏大的浪漫著作。 這里就不多說了,直接上大劉原文: 《流浪地球》要在科幻世界創刊三十年增刊上發表,這是應編輯要求寫的前言: 《流浪地球》是為 1999 年筆會寫的小說,當時要求帶上自己的作品,同時帶去的還有《鯨歌》、《微觀盡頭 》和《時間移民》(從未發表)。那是我第一次與科幻界接觸。記得到了編輯部旁邊的科協招待所已是深夜,看到服務臺前有一對少男少女,男孩兒的英俊和女孩的美麗幾乎是我從未見過的,仿佛是從神話中下來的人物,我立刻斷定他們是來開會的科幻作者,因為在我的潛意識中科幻就是這么美的, 于是湊過去問你們是不是來開筆會的?他們沖我笑笑說不是(可能是放假旅游的學生)。直到第二天早晨,筆會的作者和編輯部的人才陸續出現在招待所大廳里,我也終于發現他們不是從神話里下來的,他們顯然也和我一樣是食人間煙火的,明白了只有神話之外的人才能創造神話,昨晚見到的那兩個絕美的少男少女是寫不出神話或科幻的,就像一個人不能提著自己的頭發升空。失望之余,倒也有了一種找到組織的親切感。但直到今天,雖然當年參加筆會的一些作者的形象都模糊了,但那對深夜中遇到的少男少女還在我的記憶中栩栩如生,幾乎成了科幻化身。在那屆筆會上,阿來請來了《小說選刊》資深編輯馮敏講授國內主流文學的現狀,強調科幻小說應該在文學和科學幻想上取得某種平衡,其實,《流浪地球》就是這種平衡的結果。 對于小說中的人類逃亡,從科幻或科學角度講,我是百分之百的飛船派,因為推進地球的能量絕大部分消耗在無用的荷載上,也就是構成行星的地殼內部的物質,這些物質最大的意義就是產生重力,但重力也可由飛船的旋轉來模擬。但從文學角度看,這篇作品的美學核心是科學推動世界在宇宙中流浪這樣一 個意象,而飛船逃亡則產生一個完全不同的逃離世界的意象,其科幻美感遠低于前者。不過后來的一次經歷差點兒使這篇小說流產,那是我因公外出,第一次坐飛機,從萬米高空看大地時, 仍然一點兒都覺察不出地球的曲率,行星的表面仍然是一個無際的水平面,推進這樣的世界簡直是癡人 說夢!但回去后還是堅持把小說寫出來,最初只有發表時的一半長,后來應編輯的要求加長了一倍。王晉康老師在筆會上看到該文時說這應該三十萬字才夠,可在當時是沒有機會發表長篇的。 《流浪地球》還有許多方面不得不在科幻的嚴謹上做出妥協,比如氦閃,只是恒星步入晚年初期的一種活動,在漫長的時間里反復發生后,恒星才能進入紅巨星狀態。另外,當時沒有經驗,竟把地球發動機的具體參數全部詳細列出,詳細到可以很方便地直接計算地球得到的加速度,計算的結果是:發動機只能給地球零點(N 多個零)幾的加速度,別說航行,改變軌道都不可能。 到現在,看到和聽到了很多對自己小說的評論,有的下筆千言不知所云,但有的只一句話卻讓我看到了 自己都沒看到的真相。在 2000 年的筆會上,楊平對我說,他從我的小說中感覺到強烈的 " 回鄉情結 ", 當時我不以為然,認為回鄉情結是最不可能在我的小說中出現的東西。但后來細想,對他真是欽佩之至。光陰飛逝,現在十年過去了,很多事情都發生了變化,我很快就要離開這個生活了二十多年的地方,我在這里度過了畢業之后的青春時光,寫出了自己迄今為止的所有科幻小說,但要走了竟沒什么留戀,在精神上這里不是家園,我不知道哪里是家園?,F在看著窗外的群山,不由又想起了楊兄那句話。其實,自己的科幻之路也就是一條尋找家園的路,回鄉情結之所以隱藏在連自己都看不到的深處,是因為我不知道家園在哪里,所以要到很遠的地方去找。在《流浪地球》中所能看到的,就是這樣一個行者帶著孤獨和惶恐啟程的情景。 2009.03.25 于娘子關 寫在最后: 這篇回答,全篇都在推翻《流浪地球》的可行性。這是作為科普回答應該有的嚴謹認真態度。 但對于《流浪地球》,我喜歡的正是它帶著地球流浪的宏大浪漫。 在關于《流浪地球 2》電影的相關回答中,我就詳細分析過科與幻的關系。大劉從始至終就知道流浪地球的不可行,但為了這個宏大浪漫的想法,卻又必須犧牲一定的科學性。 最終他進行取舍,并通過狡黠的方式,用數據和設定隱匿了了與科學矛盾的細節,雖然大劉回頭就后悔一些數據給得過于精確,反而露出了馬腳。 《流浪地球》今天取得的成績,其實就已經證明,當初大劉做出的取舍,是多么的正確。 從這以后,大劉在科學性的處理上,就變得越來越聰明了。乃至于《三體》中,很多原創的點子,都被他處理得毫無痕跡。 我覺得真正優秀的科幻作品,不是作者天馬行空的想象,一定要嚴格符合科學事實,而是當你看完這部科幻作品后,你在驚嘆它內容的同時,并沒有第一時間去想或者想到它在科學上的不合理之處,它的內部世界渾然天成,有著自洽的邏輯,甚至還能激發你更深層層次的思考。 “流浪地球”成功的概率有多高?你肯定想不到 賣國求榮郁郁蔥蔥侃侃而談8. 那個名叫“失敗”的媽媽,其實不一定生的出名叫“成功”的孩子——除非她能先找到那位名為“反省”的爸爸。22. The Red Star Television Factory, which produces TV sets of quality, was set up in the 1980’s.200.馬上相逢無筆紙,憑君傳語報平安?!斗耆刖┦埂?nbsp; 易挑錦婦機中字,難得玉人心下事。男兒西北有神州,莫滴水西橋畔淚。高樓當此夜,嘆息未應閑。發動機,流浪地球,火箭,地震,公式As the case illustrates, competition takes four general forms: pure competition, monopoly, 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and oligopoly(少數制造商對市場的控制). |
隨便看 |
|
哈斯迪拉游戲下載網游戲攻略欄目提供軟件使用教程、手機游戲攻略等方法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