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電腦游戲 手機游戲 翻譯軟件 動漫下載 電影下載 電視劇下載 游戲攻略
標題 | 中國造車新勢力 苦“牌照”久矣 |
分類 | 熱點事件 |
內容 | *** 次數:60000 已用完,請聯系開發者***
回到兩個月前的那場發布會,李一男對自游家充滿信心。 耗時 4 年,牛創旗下的自游家終于發布了首款新車 NV。新車型亮相后,自游家緊接宣布了一系列銷售和交付計劃:發布會次日,全國 23 個城市的零售中心正式開業,12 月即開啟首批產品交付,到年底前要在 40 個城市建設 120 個門店。 如果一切順利,這或許是個不錯的開始。但 2022 年 11 月末,自游家位于江蘇常州的工廠生產線就傳來了停止運轉的消息。 2022 年 12 月 7 日,自游家發布致歉信,承認產品短期內無法交付,啟動退款,坐實了工廠停產的消息。短短兩個月,轟轟烈烈的造車項目偃旗息鼓,驚動了汽車圈。 交付停滯的矛頭被指向自游家和代工廠大乘汽車的生產資質問題。 在業內人士口中,生產資質也常被稱為 " 準生證 ",沒有這一張準生證就開始造車等同于游走在灰色地帶。 然而,從新能源汽車市場崛起以來,國內尚無一家造車新勢力獲得獨立申請的生產資質。 過去,新造車主要通過代工、收購生產汽車,但近年來,監管趨嚴,新造車因生產資質造成的交付問題愈發凸顯。不僅自游家,小米汽車去年也因生產資質問題衍生出了不少傳言。 不置可否的是,生產資質就像一道墻,將產房外的新玩家和產房內的老玩家完全隔絕。 李一男、雷軍苦等一張 " 準生證 " 2018 年 11 月,李一男創辦牛創新能源。因自身并無新能源汽車生產資質,2021 年底牛創與早在 2018 年就擁有生產資質的大乘汽車達成合作,以代工的名義借后者的生產資質造車。 選擇代工模式是業內常見的操作,如蔚來找江淮代工,小鵬早期找海馬代工。然而,牛創和大乘敲定合作不久后,關于生產資質的政策卻突然發生了變數。 2022 年初,工信部發布了《關于開展新能源汽車委托生產試點工作的通知》,要求委托企業和受托企業均需通過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準入。也就是說,不僅代工車企需具備生產資質,委托代工的車企同樣需要提供生產資質,業內稱之為 " 雙資質 " 要求。 一紙政策讓本該把全部精力投入新車量產的雙方措手不及,代工就此告吹。 為了規避風險,李一男只好劍走偏鋒,把親自創立的自游家品牌 " 拱手相讓 ","NIUTRON"、" 自游家 " 商標均由大乘汽車注冊,歸到大乘名下。 李一男還對外強調牛創與大乘的關系不再是代工模式,而是深度合作,由牛創為大乘汽車提供技術支持,自游家汽車則是由牛創與大乘汽車聯合打造的全新品牌。 在自游家 NV 上市前夕,牛創緊急改名為 " 火星石科技公司 ",并稱此舉是為了避免用戶混淆 "NIUTRON"、" 自游家 " 品牌與公司的關系。 某造車技術供應商創始人張睿(化名)告訴雷峰網 ( 公眾號:雷峰網 ) ,牛創將自游家的品牌和知識產權交給了大乘汽車,按理說是可行的。 但屋漏偏逢連夜雨,大乘的生產資質偏偏在這個時候失效了。 實際上,在和牛創合作之前,大乘就已經債務纏身。自 2019 年以來陸續有大乘經營不善、資金鏈緊張的消息傳出。2020 年大乘陷入了停工停產的境地,到了 2021 年還遇上了債權人三次要求其申請破產重整。 根據工信部 2020 年修訂的條例,對于停產 24 個月以上的新能源車企,再次生產需要經過工信部的核查,不能保持準入條件或已經破產的企業,可能會被撤銷資質。 某頭部車企高管王亮(化名)表示,這種情況下,發改委可以取消大乘的生產資質,卻沒有直接取消。李一男若以大乘汽車的名義向工信部補交申請," 上面或許會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審批,罰點錢沒準就能繼續干下去。" 不少業內人士都認為,李一男在生產資質這件事上 " 既沒花心思,也沒提前做準備 ",還 " 太過高調 ",未經再次申請就急于開發布會預售產品,實屬違規操作。 盡管迎來當頭一棒,李一男卻沒有就此放棄。某科技投資基金合伙人劉沐(化名)透露,牛創正在重新找有生產資質的車廠合作。 不過,劉沐對此并不看好,他認為 " 重新找(有生產資質的車廠)很難,還不如當時多等倆月,等大乘那邊一切 OK。重新找至少得花上幾個月的時間,而且條件也不好了,別人對你的認知已經不一樣了,現在牛創比較被動。" 新能源市場格局瞬息萬變,等到李一男再次重新出發,或許已經錯過了最佳時機。 這一戰,李一男敗在了冒進上。但受生產資質的牽制,實際上是自 2014 年崛起的造車新勢力們普遍遇到的難題。如今隨著監管的加強,后來者要跨過的政策門檻也愈高。 關注熱度極高的小米造車,也未能躲過生產資質的劫難。去年 8 月有消息稱,小米因為申請獨立的生產資質有所延誤,考慮用代工模式造車。 張睿向雷峰網確認了這一消息,他表示,小米汽車現在拿生產資質很困難,北京亦莊工廠被叫停,雷軍等人拜訪了三次相關部門,都沒能順利拿下資質。 兩道關卡嚴防死守,車企再難見招拆招 為什么新能源車企拿生產資質會那么難? 通常來講,新能源車企要取得生產資質,通常要過兩道關卡,第一道是發改委的投資許可,業內稱為 " 大資質 ";第二道是工信部的生產準入和產品準入,被稱為 " 小資質 "。 其中,由發改委監管的第一道關卡,是后續進入工信部考核的前提,至關重要。一位資深的業內人士表示,在 " 雙資質 " 發布前,車企通過發改委的審核后,工信部一般是 100% 通過。 回顧監管歷程,發改委和工信部對新能源汽車生產資質的管控可以追溯到 2015 年。 2015 年 6 月,發改委和工信部發布《新建純電動乘用車企業管理規定》,對新建純電動企業投資項目實行核準制,由省級政府投資管理部門或計劃單列企業集團報國家發改委審查。如為新建中外合資轎車項目,還應由國家發改委報國務院核準。 投資項目通過落地后,還要再由工信部考核新建企業及產品。 這意味著只有通過了層層審批,新能源車企才有可能拿下一紙生產資質。國家對新能源汽車生產資質把控的嚴苛可見一斑。 2016 年到 2018 年,盡管發改委逐步將汽車投資項目權限逐步下放至省級政府,但新建的新能源汽車生產項目依然得按 " 核準制 " 一步步走審批。 這種情況直到 2019 年 1 月 10 日《汽車產業管理規定》正式施行后,才有所松動。新的《汽車產業管理規定》明示了要全面取消汽車投資項目核準事項,同時由 " 審批準入 " 改為 " 備案管理 "。 2019 年的新規看似放寬了準入門檻,實際上獲批難度不降反增。新規將地方的產能利用率也納入考量,要求只有產能利用率達到一定條件,才準許開設新的投資項目。 張睿透露,小米造車遲遲未能拿到獨立的生產資質,便與北京的汽車產能過剩相關," 北京一大堆工廠空著,不給批新工廠。" 從政策走勢看,對新能源汽車的監管幾乎從未放松,至今仍無一家造車新勢力獲得由發改委和工信部發放的生產資質。新勢力們想方設法,催生了兩種獲取生產資質的模式: 第一種,通過收購車廠,將生產資質轉移到自身名下。這種模式下,以理想、威馬、哪吒等車企為代表。 第二種,委托已有生產資質的工廠代為生產,即代工模式,蔚來與江淮、小鵬與海馬是其中的代表。 第一種收購車廠的模式很 " 重 "。以理想為例,2018 年斥資 6.5 億元收購重慶力帆汽車,只為獲得力帆汽車的生產資質,支持常州工廠的生產。2019 年,重慶理想代替重慶力帆出現在工信部的車企準入公告中,理想才正式獲得了生產資質。 收購了生產資質,也不意味著一勞永逸。如前述李一男遭遇大乘生產資質被凍結,理想異地生產同樣有違規風險。 自收購重慶力帆后,理想先后在常州、北京建廠,直至去年 2 月才在生產資質母公司所在地重慶買地建第三家工廠。 王亮表示,理想原來只有常州工廠在生產是違規的,因為重慶工廠作為母廠卻沒有產量,一旦重慶工廠被吊銷生產資質,作為子廠的常州生產基地也會遭殃。 換句話說,要想不違規,理想必須勻一部分產能給重慶工廠。 第二種代工模式對委托車企的資金要求較低,也因此對剛進入市場的新玩家較友好。依靠代工,新勢力可以較低成本交付車輛,待銷量和產能提升,拿到了更多的資本,再走收購的路徑,取得自己的生產資質。 尤其是 2019 年 6 月,代工模式的合法性已經正式得到了工信部的認證。 然而,2022 年初發布的 " 雙資質 " 新規再一次抬高了代工模式的門檻,新玩家想借助代工進入市場的模式難以為繼。 眼下,被生產資質裹挾的新玩家進退兩難,幾乎無路可走。 新老勢力,難吃一碗飯 在 " 雙資質 " 的要求下,委托車企若拿不到生產資質,只能同李一男一樣將新車的品牌交給大乘,充當供應商的角色,抑或走全資收購的道路。 缺乏資本支持,顯然并非所有新造車都有實力進行全資收購。 同時業內也有消息稱,為了限制新造車企業的無序擴張,自 2022 年 5 月以來,政策端收緊資本收購、控股、轉移生產資質的空間。 這令新入局者們一籌莫展,王亮對此頗不滿," 我一個新的公司想干,又不能買,又不能轉移,我怎么辦?" 張睿提出了另一個思路,他表示,在現在的局勢下,新造車可以通過與老廠共同出資設立新公司生產新車。但按照政策,這家新公司必須由老廠控股,才能使用老廠的生產資質,新造車只能成為小股東。 無疑,這種模式對老廠相當利好,接受新造車的注資后,老廠閑置的產能被盤活,同時還能獲得銷售的利潤。 " 改革意在通過新進資源救活老廠,但新造車大多不愿意讓老廠控股。" 張睿表示。 王亮認為,相關部門的管控邏輯其實是限制新玩家," 不允許新進入者,因為入局者太多了。" 用互聯網的口吻來說,那就是 " 非必要不出生 "。 國內汽車產能過剩問題頗為嚴峻。 根據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簡稱 " 乘聯會 ")數據,2021 年國內有銷量的乘用車企業是 86 家,合計產能為 3703.8 萬輛,相應的總體產能利用率為 57.93%。而在乘用車總產能中,其余企業有 385 萬輛產能完全閑置。 新能源乘用車方面,2021 年新能源乘用車專用產能達 569.5 萬輛,產能利用率是 58.4%。 " 汽車行業在解決傳統汽車產能過剩問題的同時,還要防止新能源汽車產能過剩。" 乘聯會表示,在乘用車總產能過剩的情況下,已經具備生產資質的企業還有 1046 萬輛在建產能將陸續建成投產,而在建產能大部分是新能源汽車,傳統車企的現有產能部分也可共線生產新能源汽車。 新規頻出,合規要求有所更新,目前來看,對早早入局的玩家未有明顯影響。 如蔚來與江淮之間的代工合作,王亮透露,因這項合作此前已被批復,理論上可以一直沿用下去,不在 " 雙資質 " 新規范圍內。 蔚來也未有申請或收購生產資質的計劃。他補充道,蔚來與江淮的合作很順利,前者對生產線有著絕對的把控," 買地、建廠、設備和生產管理都是蔚來管,江淮完全不管。" 但江淮對蔚來的絕對配合很可能是行業中的孤例。 此前,小鵬與海馬的代工合作早期就出現不少問題,小鵬無法全權掌控設在海馬的生產線。最初,小鵬曾為改善海馬的管理質量問題,提高支付給海馬的管理費。但很快便發現,錢多了,管理質量未必會提高," 因為它可以不斷變差,要更多的錢。" 后來,小鵬決定收購生產資質以把控生產質量,2020 年拿到福迪汽車的生產資質后,小鵬加速建廠,擴充產能。2021 年末,與海馬的合約到期后,小鵬不再續約。 官宣造車不久即遇上政策調整,小米要解決的問題棘手多了。先是獨立生產資質 " 難產 ",收購限制待解,如今代工計劃也暫時 " 擱淺 "。 但背靠小米集團的小米汽車,與李一男的牛創不可相提并論。張睿透露,北京不想失去小米這個未來市場上的 " 黑馬 ",很有可能會出白名單允許小米汽車這類有實力的新造車以 " 單資質 " 代工。 對此,王亮不太認同。他表示,讓小米進白名單有難度,有傳言稱北京只能在小米和理想之間二選一,不可能讓北京投放兩座工廠。 理想位于北京的工廠,于 2021 年 10 月開工建設,整個項目投資超過 60 億元,計劃于 2023 年底投產,一期將實現年產 10 萬臺純電動汽車的產能。 " 理想、小米到底誰贏,還沒有定數。" 在監管趨嚴、汽車產能過剩的雙重背景下,市場似乎很難等來一張新的新能源汽車生產資質發放。 ![]() |
隨便看 |
|
哈斯迪拉游戲下載網游戲攻略欄目提供軟件使用教程、手機游戲攻略等方法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