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電腦游戲 手機游戲 翻譯軟件 動漫下載 電影下載 電視劇下載 游戲攻略
標題 | 天選“打工人”昌敬:創業 8 年財富自由 身價最高 231 億 |
分類 | 熱點事件 |
內容 | *** 次數:60000 已用完,請聯系開發者***
2012年8月19日,北京西直門地鐵站。 伴隨著地鐵車門即將關閉的叮咚聲,昌敬一個箭步沖了過去,想要趕上這趟列車。 很不幸,他晚了一步,身體被厚厚的鐵門夾在中間,左右動彈不得。 這時原本擁擠的人群,突然伸出無數雙手,拼命把他往里拉,終于在地鐵啟動前將他拽進車廂。 擠上地鐵的昌敬,一邊說著謝謝,一邊平復心情,順手在微博上記下這一驚心動魄的一幕,并在博文末尾備注:"死里逃生,要珍惜生命??!" 地鐵緩緩啟動,昌敬透過窗戶看到黑壓壓的人群,又轉頭望著車廂頂,嘆了口氣,心想:這種苦逼日子啥時候是個頭? 此時距離昌敬加入百度不過半年。 在此之前,昌敬待過傲游天下、微軟、騰訊,后輾轉至北京魔圖精靈科技。 來到北京魔圖精靈,昌敬雖然職位有升遷,做了CEO,但工資卻沒漲多少。 2011年11月,百度收購魔圖精靈,昌敬也被打包賣給百度。 一系列的工作變化,并沒有給昌敬的生活帶來多少好處。 在百度,昌敬作為一名高級產品經理,仍然做著自己最熟悉的工作。此時的他正因孩子的學費為難,在微博吐槽上學難、上學貴。 昌敬決然不會想到,軟件背景出身的他,未來會去硬件行業創業,并一舉成功,成為全中國最閑的一批人。 如今的昌敬,每天除了聽取匯報,陪陪家人之外,就是踢球、參禪、研讀《金剛經》。 早在2010年,美國公司 Neato 就在其Neato XV-11上搭載了激光雷達以及slam算法,實現規劃式清掃;而 iRobot 也于2015年推出了規劃式清掃機型"Roomba 980"。 1、機緣巧合出任魔圖CEO,時來運轉卻被賣身百度 外界盛傳昌敬的第一次創業,是魔圖精靈。 但事實并非如此。 魔圖精靈的第一任CEO,是浙大研究生宓(fú)金華。 2010年4月,創新工場到浙大宣講時,宓金華帶著簡歷去面試,卻被告知創新工場不招產品經理。 但宓金華心想,來都來了,總不能空手而歸吧? 抱著試一試的想法,宓金華還是參加了面試,并出人意料拿到offer,負責魔圖精靈項目。 剛開始,魔圖精靈只有不到十個人,宓金華帶著團隊一點一點把魔圖精靈做大。 2010年11月,魔圖精靈由一個孵化的小項目,正式注冊為"北京魔圖精靈科技有限公司"(下稱魔圖公司)。 三個月后,2011年2月,昌敬從騰訊離職,加入魔圖公司擔任產品總監,負責另一款基于拍照分享的輕社區軟件「友圖」。 彼時,魔圖公司的主力產品「魔圖精靈」已經有了數百萬的用戶規模;「友圖」也正在更新迭代之中,發展形勢一片大好。 但讓人意外的是,魔圖CEO宓金華和創新工場鬧掰了。 2011年上半年,創新工場財務狀況糟糕,便想把魔圖公司賣掉,緩解財務危機。 作為魔圖公司的CEO,宓金華認為魔圖精靈已經有數百萬用戶,成長空間還很大,堅決不同意被變賣。 然而胳臂終究擰不過大腿:作為魔圖公司的大股東,創新工場已經打定主意要賣掉魔圖,身為團隊核心的宓金華直接被掃地出門。 為此,宓金華曾公開指責李開復"這事兒做得不對"。 宓金華被迫離開之后,接替她的正是公司友圖的產品負責人昌敬。 與魔圖公司人事變動同時進行的,是創新工場007號員工張亮在尋找合適的買家,最終找到了百度。 百度收購魔圖公司的原因很簡單:智能手機和微信的相繼崛起,向移動端轉型成了BAT的重中之重,百度恰好缺一款圖片處理軟件。 坊間稱,前百度副總裁、企業發展部總經理湯和松,當時負責整個百度的戰略投資及并購業務,在篩選投資標的時,首先想到了創新工場。 湯和松與李開復是老朋友,魔圖精靈既是創新工場的項目,又滿足百度對圖片處理類軟件的需求。 因此百度最終花了1200萬美元,將魔圖精靈收編,昌敬及其團隊也順勢進入百度。 在百度,昌敬繼續負責百度魔圖、魔拍、百度相冊等項目,并結識了地平線創始人余凱。 2012年4月,前美國 NEC 研究院Media Analytics 部門主管余凱正式加入百度,擔任多媒體部和圖片搜索產品部高級總監。 百度前員工 Andy 告訴雷峰網,百度魔圖最初直接對標美圖秀秀,定位為一款工具類圖像處理軟件,會用到圖像識別技術。 昌敬經常與圖片搜索部門進行技術交流,在這個過程中結識了余凱。 2013年,百度魔圖的爆火,可以看作是兩人入職百度之后的一次巧妙配合。 當時,百度魔圖與湖南衛視非?;馃岬摹栋僮兇罂恪泛献?,推出了"PK大咖"功能,用戶可以用自拍或挑選照片,通過人臉識別,去尋找與自己最像的明星,然后分享至朋友圈。 ![]() 可惜的是,由于百度內部對移動端搖擺不定的態度,對百度魔圖的定位也不清晰,導致魔圖沒能成為像美圖秀秀那樣的圖片處理軟件,而變成了一款娛樂性軟件。 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依托營銷打法和功能創新一炮而紅的百度魔圖,生命力不過半年,就已經開始走向沒落,取而代之的是魔漫相機與臉萌。 不過,這時候的百度魔圖已經和昌敬關系不大了。 百度魔圖上半年的爆火,作為負責人之一的昌敬,一戰成名,被時任百度副總裁王夢秋調任至百度地圖部門,做產品負責人,負責百度地圖的產品定義、功能優化。 當時百度地圖在移動端的表現很差,iOS版本經常出現卡屏、閃屏、黑屏等問題,正好需要一位成熟的產品經理,昌敬無疑是最合適的人選。 與此同時,2013年7月,余凱則在百度升任IDL(深度學習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成為IDL的實際話事人。IDL在2014年變為實驗室,隸屬于百度研究院,而余凱繼續擔任研究院執行院長。 昌敬和余凱因百度魔圖結緣,又因同時升職而互引為知己。 后來,昌敬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回憶稱,兩人在2013年9月份參加MBA課程時,曾一起"逃課",溜到隔壁教室擺龍門陣,從剛上映的《環太平洋》談到AI、機器人,又談到了創業。 兩人此時都已升入管理層,雖聊到創業,但拖家帶口創業風險很大,并且方向不明確,二人也就點到為止。 但不久之后,百度的一次人事調整,導致昌敬所在的 LBS 事業部生變,直接促成了昌敬決定出來創業。 2013年9月,百度技術副總裁王夢秋離職。 前一年,王夢秋因百度和360的大戰與李彥宏產生齟齬,后因投資美麗說一事被邊緣。在2013年6月的百度組織變革中,王夢秋主管的業務被切割。 三個月后,王夢秋離開百度,加入清流資本。而接替王夢秋的,是云云搜索的創始人、曾任谷歌中國工程研究院副院長兼全球工程技術總監的劉駿。 彼時昌敬所在的百度地圖,隸屬于LBS事業部,由沈麗負責,后者直接向王夢秋匯報。 王夢秋離職之后,沈麗與劉駿在業務上發生矛盾,LBS部門員工夾雜在兩位領導之間左右為難。加上百度對客戶端一直不夠重視,昌敬在LBS部門工作很不愉快,在這個冬天動了離職再創業的念頭。 2、做掃地機沒人看好,不聽勸的昌敬遇上了伯樂小米 2013年底,昌敬決定創業時,還沒想好怎么做,在硬件和軟件中徘徊。 曾和昌敬共事過的 Jason 告訴雷峰網,昌敬剛開始打算跟著余凱一起做車相關的硬件,但那個時候余凱還沒找到合適的接班人,事務纏身沒法離開,而昌敬已經決意離開百度。 做掃地機之前,昌敬曾經做過市場調研,覺得可以做:當時掃地機器人還是用陀螺儀導航,跌跌撞撞顯得很笨,清掃不干凈;自己學了一段時間硬件,又有軟件經驗,何不試一試? 當昌敬信心滿滿拿著 idea 去找投資人聊時,卻沒人相信這是個有前(錢)途的項目,更不相信一個APP產品經理搞硬件創業。 同時,身邊的朋友聽說他打算搞硬件創業,都勸他慎重。以他的履歷,離開百度,換一家公司也能拿到不錯的offer。年過三十,穩定一點比較好。 接觸一圈下來,這個 idea 不被多數人看好,讓昌敬產生了自我懷疑:掃地機是一個好項目嗎? 2014年春,舉棋不定的昌敬,一度想過再做互聯網項目,自己有相關經驗,做起來容易很多。 但是做過友圖、魔圖之后,昌敬覺得再做同樣的事情,沒意思,缺少興奮點,最終還是決定做掃地機。 Jason 告訴雷峰網,昌敬這個人"不聽勸,很倔",別人勸他的話都聽不進去,一定要做掃地機器人。 敲定創業項目之后,讓昌敬頭疼的是:怎么樣讓投資人 buy in 掃地機項目,并且相信一個軟件背景出身的產品經理,能搞硬件? 就在這個時候,昌敬在百度的前同事高雪,推開了他辦公室的大門。 2014年2月份,高雪從百度辭職,加盟小米。在百度,他曾擔任百度百科運營總監,和昌敬在MBA課程上有過交集,兩人關系不錯,經常線下一起吃飯吹牛逼。 加入小米之后,高雪在小米投資部負責智能硬件,向小米總裁辦投資負責人劉欣(小米第二個博士,畢業于加州理工,曾負責電商倉庫,后轉投資部)匯報。 彼時小米的IoT策略嚴重受挫,正因小米電視和路由器業務失利而發愁。 在雷軍的指揮下,2013年底,小米成立生態鏈部門,由小米聯合創始人劉德負責。為的就是尋找硬件團隊,然后發展成為生態鏈企業。 據小米前員工 Ryan 透露,2014年上半年,小米生態鏈剛成立不久,投資部門還沒有劃給德哥管。因此實際上,小米內部有兩支團隊在尋找IoT機會。 一支以總裁辦投資負責人劉欣為首,團隊成員主要有高雪(硬件)、蔣文(互娛)、董雪(互聯網金融)等;另一支以小米生態鏈負責人劉德為首,成員主要有夏勇峰(產品經理)、孫鵬(產品規劃總監、小米13號員工),后續加入了劉新宇(產品總監,MIUI三劍客之一)、李寧寧(設計總監)等。 這兩支團隊并不孤立,劉欣團隊成員有投資經驗,而劉德團隊成員多是工程師,懂產品;二者恰好互補,為小米尋找生態鏈優質標的。后來小米組織變革,兩支團隊實現合并。 當時小米正在與以色列AI公司 Cortica,共同合作一款P2手機,開發 Smart Camera、Smart Album功能。 機緣巧合之下,負責小米投資的劉欣,在與 Cortica 中國團隊交流時,Cortica 提到了美國 iRobot 掃地機器人。劉欣便將 idea 分享給了當時負責小米生態鏈的夏勇峰和孫鵬。 夏勇峰系媒體出身,行業觀察力非常敏銳,2013年加入小米后任產品經理,后負責小米生態鏈。他本人也察覺到掃地機器人市場變化,便和高雪一起尋找掃地機器人的投資機會。 高雪心想這不有個現成的?便帶著夏勇峰、孫鵬兩人,去找昌敬聊掃地機器人,聊得很暢快。 但由于沒有 demo,即便幾人想投,也無法在內部通過。因此,幾人合計,先做出demo,看看效果,再決定是否投資。 2014年7月,昌敬正式從百度辭職,拉著毛國華等人,創辦了石頭科技。 百度 LBS 前員工 Cindy 告訴雷峰網,昌敬和毛國華在百度共事,又同有在微軟的經歷,并且毛國華年紀較大,處事熟稔,昌敬覺得創業需要這樣一位老大哥,兩人一拍即合。 毛國華又拉來了微軟同事吳震(任CTO),以及后續的賀航、沈睿、謝濠鍵等等早期的石頭員工。 關于石頭科技的名字,有兩種說法。 一種是昌敬不懂硬件,認為硬件要扎扎實實地做,不能投機取巧,要"像石頭一樣穩重",于是取名石頭科技。 另一種說法是,昌敬在取名時,找到了機器人發燒友余凱,后者取名 Roborock。 石頭成立之后,昌敬拉著幾名創始員工,花41天做了一個激光的 demo 和草圖。又買了個測試機做改裝,機器能夠按照草圖規劃路線進行清掃,其余的結構沒什么改動。 8月中旬,昌敬打電話叫小米的人過來看演示效果,最終獲得小米投資。 促成小米投資的原因有二: 一是當時國內主流掃地機還在用陀螺儀導航,顯得很笨,使用激光之后,機器跑起來更穩健。雖然石頭沒有做出完整的樣機,但小米看到了創新點,值得一試; 二是石頭團隊有微軟、百度背景,是"熟人"。 石頭的早期團隊,大多曾在微軟工作過。昌敬、毛國華等人在微軟工作過,而前往看Demo的孫鵬在微軟亞洲工程院工作了5年;高雪是昌敬在百度的老同事;夏勇峰則已在小米干了兩年的產品經理。 敲定投資后,小米還拉來上海赫比共同投資。上海赫比是小米手機供應商,為小米提供金屬邊框。2014年7月,小米4首發時,大力宣傳的奧氏體304不銹鋼,就來源于上海赫比。 之所以要拉上海赫比的投資,原因在于赫比是 iRobot 的代工廠,是小米供應鏈里唯一有做掃地機經驗的廠商。 赫比國際本沒有投資的傳統,本欲婉拒。后來劉德出面,直接與赫比董事長姚曉東面談,終于說服赫比投資石頭。 2015年3月,石頭披露第一輪融資,小米旗下的天津金米投資1300萬元,而上海赫比投了219萬元(股權占比4.44%),此時石頭科技估值約4380萬元。 一年之后,上海赫比以5258萬元的對價將股份出清,轉讓給了順為、鼎翔等米系投資機構,純賺5000多萬元,這是后話。 在小米與赫比的投資下,石頭科技賬上大約有1500萬元,解決了創始團隊的資金問題。 與此同時,憑借著在微軟、百度的經歷,昌敬和毛國華又陸續找來了賀航、沈睿、謝濠鍵、劉小禹等人,石頭科技團隊正式成型。 3、硬件創業兩次瀕臨破產,貴人相助石頭絕處逢生 從創業到上市,石頭科技用了6年;市值從百億到千億,石頭也只花了一年。當人們為其戴上"掃地茅"桂冠時,沒有人會注意,石頭曾經兩次接近破產。 第一次是做齒輪箱。 齒輪箱在機械結構中很常見,其作用是控制速度、改變力的傳動方向、力矩等。對掃地機器人而言,齒輪箱就相當于大腿,缺少齒輪箱,就無法跑動,好的齒輪箱甚至能延長電機的使用壽命。 起初,石頭想直接買齒輪箱,但當時掃地機市場不大,國內做掃地機齒輪箱的廠家非常少,如果搞定制設計,開模成本非常之高。 于是石頭打算自己做,卻又低估了齒輪箱的開發難度,并不是簡單的齒輪組合,傳動結構、轉速設置等都有嚴格標準。 昌敬等人學過一段時間硬件,然而"學習"和"動手做"是兩回事。雖然赫比傳授了一些經驗,但由于赫比與 iRobot 之間的保密協議,石頭并不能從赫比那里"取得真經"。 石頭先是買了市面上的掃地機,拆分之后看內部結構。 昌敬起初認為做硬件就是搞組裝,把電機、風扇、清潔刷裝在一起,后來發現就連簡單的組裝都并不容易,涉及到零部件的型號、搭配、設計等。 此時的石頭團隊,沒有任何做齒輪箱的經驗,兜兜轉轉做了半年,1500萬很快見底,也沒把齒輪箱做出來。后續石頭靠劉德幫助,得到一筆貸款,才緩過勁來。 首戰出師不利,石頭只得求助于小米。劉德又去聯系赫比國際,赫比給石頭指了一條明路:齒輪箱找力嘉(Vigor Precision )。 力嘉成立于1982年,總部位于香港,主要生產高精密塑料齒輪和塑料零件。更重要的一點,力嘉是 iRobot 的供應商,掃地機齒輪箱產線非常成熟。 不過,力嘉與 iRobot 簽有排他協議,石頭團隊去找力嘉談合作時,直接被婉拒。后來仍舊是小米出手,通過赫比找到力嘉的人,傳遞想要合作的意向。 時任力嘉負責人的 Thomas 不好駁面,便電郵給 iRobot 總部,詢問當時掌管 iRobot全球供應鏈的 Oscar,是否能給一家中國企業供貨,結果 Oscar 同意了。 iRobot 敗走中國,原因之一是認為中國不可能有企業能做出掃地機,最終為自己的傲慢買單。 頗為諷刺的是,iRobot 和石頭科技的齒輪箱,是在同一條產線上生產的。 齒輪箱問題解決之后,石頭發現,單單是供應鏈,如果靠自己一個個去談、做,就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因此,石頭直接和 iRobot 的供應商談,能談成就直接合作,談不成就找競對作為替代。 在小米光環的加持下,石頭的供應鏈很快搭建起來。 第二次是不懂結構。 硬件創業,并非簡單的結構組裝。即便解決了供應鏈,在大張旗鼓做產品時,由于不懂硬件結構,原定于2015年9月份開模的石頭,遲遲無法開模。 "一開始我們不知道什么叫電子,什么是結構,找人也不知道怎么找,聊了兩個小時,不知道是否符合要求...比如做結構的時候,都不知道什么是流體,還得找北航的老師來講課...后來運氣好,遇到了合適的人來公司。"——昌敬在股東大會上的對話。 前面曾提到,石頭的早期團隊,多數來源于微軟、百度,具有很強的軟件開發能力。 <>例如,昌敬、毛國華,是軟件產品經理出身;CTO吳震曾在微軟亞太研發中心做項目經理;研發總監曹晶瑛在百度是軟件研發工程師;技術總監薛英男也是軟件開發背景。在這群人中,懂硬件、結構的就三人,分別是萬云鵬、硬件研發總監張予青和結構總監劉小禹。 萬云鵬在華為做過7年的智能手機產品經理;張予青此前在華為、海爾做過硬件研發經理,負責智能手機堆疊分析、射頻電路等;劉小禹則在愛立信和諾基亞擔任過高級結構工程師;但這三人強于手機,也不懂掃地機。 掃地機創業者 Johnson 告訴雷峰網,掃地機沒有相關的硬件基礎,即便樣機放在那里,作業都抄不會。如果沒有做過掃地機的經驗,要想從0到1是非常困難的。 "iRobot 一開始做掃地機器人也是虧損,全靠軍用盈利來支撐民用,最終才跑出來。石頭融資的那點兒錢,根本不足以支撐一個毫無經驗的團隊能把掃地機做起來。" 比如,石頭一開始在設計底層結構時,用的是非模塊化設計,類似于整機一體化設計,不可拆卸。好處是設計成本低,技術也更容易實現;壞處是"牽一發而動全身",一個零部件有問題,就得重新設計制造。 并且對于消費者而言,非模塊化設計在用戶體驗上很差,一旦機子發生故障,幾乎沒有自主維修的空間,維修難度也更大。 單就這個結構問題,石頭改來改去做了不下7個月,模具改了好幾版,但還是沒能解決,產品效果也不好。 恰在石頭騎虎難下的時候,2015年9月,一個名叫 Aaron Li 的人加入了石頭科技,擔任架構總監。 這個中文名叫李行的工程師,就是昌敬口中那個"運氣好,遇到合適的人"之一。 Aaron Li曾在 iRobot 擔任制造經理(Manufacturing Manager)和高級機械工程師(Mechanical Engineer),參與過Roomba 780、880系列的研發,對掃地機結構非常熟悉。 2015年5月,銀星智能總經理楊志文花重金從 iRobot 請來 Aaron Li,但 Aaron Li 只待了4個月,就辭職加盟了石頭科技。Aaron Li 任職之后,順便還邀請了幾位前同事加入。 有了這筆力量,遲遲無法開模的石頭,終于在2016年1月開始產品立項,做第一代掃地機。半年之后,石頭掃地機開始出貨,8月份上小米秋季發布會。 4、雷軍、劉德親自站臺,吃小米粗糧長大的石頭選擇單飛 2016 年 8 月,在海淀玉泉山下的健壹園酒店,小米生態鏈負責人劉德口若懸河,洋洋灑灑花了1個小時16分鐘介紹米家第一代掃地機器人,以及背后的石頭科技團隊。 ![]() 這場發布會的核心亮點可以用一句話概括:小米發布了一款價格只需要1699元的全局規劃式導航的掃地機器人。 作為米家第一款掃地機器人(下稱"米1",小米對此寄予厚望。 早在2015年,雷軍就放話稱要帶來一款顛覆式產品,在宣傳上做足了工作;而在發布會現場,雷軍親自率領手下高管一齊壓陣。 從后續的業績看,米1于2016年9月6日正式發售,三個月創造了1.83億元的營收;2017年則增長至10.96億元,同比增長498.91%,速度不可謂不快。 米1出圈的原因,一是首次把全局規劃式掃地機做到了1699元的價格,二是小米自帶流量。 全局規劃式掃地機以及LDS激光導航并非石頭原創。 但這兩款產品價格昂貴,售價都在1000美元以上,這對于掃地機發燒友來說,也是一個比較難以接受的價格。并且Neato XV-11在國內無貨。 相比之下,米1 1699元的價格,夏季促銷甚至有200元的優惠,直接在價格上形成對 XV-11 和 980 的降維打擊。 即便是對產品力持懷疑態度的發燒友,也愿意花不到2000元的價格來嘗鮮。 ![]() 實際上,米1 的產品雖然性價比高,但產品的很多功能以及細節方面,做得并不精細。 比如,米1在標準模式下的噪音接近70分貝,類似于吹風機開了強風模式,嗡嗡嗡的聲音比較吵鬧;又比如,米1的爬坡能力只有1cm,一旦進入廚房、衛生間,就出不來了,必須要貼虛擬墻,設立禁區,有時這虛擬墻也不能起作用;再比如,米1的越線能力不強,經常拖拉插板線,也無法識別拖鞋等物體,常常拖著鞋子跑...... 不過超低的價格,以及小米的流量,仍然讓米1 大賣特賣。無數米粉的意見和建議,通過米家售后服務傳遞給石頭團隊,石頭則持續迭代算法和功能,進行OTA升級。 掃地機從業者 Jones 告訴雷峰網,石頭科技能發展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首先,石頭背靠小米這棵大樹,不論是融資、供應鏈搭建,還是產品定義、設計,都能直接獲得小米的資源。 石頭一開始給小米代工,依賴小米的品牌及渠道,通過打性價比,成功起量;起量之后,又持續做OTA升級,在算法方面布局很早。 其次,石頭吃到了激光雷達產業鏈和slam算法的紅利。 國外的 Neato 比石頭科技更早地用上了LDS,但由于激光雷達成本較高,其終端產品也維持在3000元以上的高位。 2016年,國內激光雷達產業迅速爆發,激光雷達成本持續下探,單個成本從大幾百元降至一百多元,為石頭科技做性價比解決了成本問題。 同時,slam 算法也走向成熟,為掃地機器人插上了眼睛,機器人能夠實現更加智能的路徑規劃。 最后,在外部環境方面,當時掃地機做得最好的 iRobot 中國策略失敗,而 Neato直到2018年才進入中國市場,客觀上為石頭、科沃斯等提供了發展空間。 2017年秋,米家第二代掃地機面世之后,米1 存在的問題已基本得到改善和增強,在產品力上快速接近國內廠商如科沃斯、銀星,國際廠商 Neato、iRobot等老牌企業。 也正是這個時候,石頭有了做自有品牌的想法。 2017年9月,石頭推出第一款自有品牌掃地機S5系列,意味著石頭即將單飛,因為強調性價比的小米模式,毛利率太低。 作為對比,米家掃地機的毛利率僅有18.75%,而自有品牌的毛利率可高達44.87%。 實際上,在石頭內部,以昌敬為首的石頭團隊也不甘于做代工廠。據悉,石頭團隊曾經常開會,主題就是討論如何"脫離小米"。 投資人 Julia 告訴雷峰網,小米極致性價比壓縮了廠商的利潤空間,石頭有一大批高薪算法工程師要養,創始團隊也希望做自有品牌,把公司推上市,實現財富自由。 如果一直給小米代工,那石頭的定位顯然更像是一家掃地機代工廠,單一客戶長遠來看不利于公司發展,業務會受到品牌方掣肘。 并且,伴隨著小米生態鏈調整,石頭早期熟悉的劉德、夏勇峰、孫鵬等人調離原崗位,新團隊"不好打交道"。 小米生態鏈員工 Berry 告訴雷峰網,早期的生態鏈企業都是兄弟,關系很好。生態鏈調整之后,老人調離崗位,新人又不熟悉,一些業務的對接和溝通都不暢通,甚至"有些官僚主義",漸漸的人心都不齊了。 因此,即便石頭背靠小米供應鏈成功起量,但雙方分手已是命中注定。 從2017年下半年開始,石頭就已經著手逐步建立自有品牌、脫離對小米的依賴。 計劃分三步,每一步都恰如其分: 第一步,先少批量生產"石頭"品牌,仍舊優先給小米供貨。并且這少量的品牌,直接推向海外市場。 之所以決定做海外,有以下原因: 1、避免與米家品牌在國內競爭; 2、海外市場毛利更高; 3、海外用戶更看產品本身,小米的標簽屬性沒有那么重,更容易建設品牌; 為此,石頭先后與慕晨、紫光等擅長做跨境電商的經銷商合作,首選歐洲市場作為出海重點。選擇歐洲也非常明智,一是消費能力強,二是避開與 iRobot 競爭。 Julia 表示,許多掃地機公司做海外會選擇北美市場,這不是一個明智的選擇。 "Roomba 在美國就是掃地機的代名詞,任何想要進入北美市場的掃地機公司,都會面臨來自 iRobot、Neato 的專利官司。此前銀星智能就被告侵權,而不得不放棄北美市場。" 所以石頭第一步出海,在目標市場、經營策略上,都沒有失誤,這也是石頭海外能做起來的根本原因。 第二步,從2018年開始,初嘗甜頭的石頭,進一步加碼海外:一方面繼續與慕晨、紫光、俄速通等經銷商合作;另一方面開始自建渠道銷售網絡,直接與海外零售商對接。 第三步,2020年上市之后,開始全面"去小米化"。 截止到2021年,石頭自有品牌已接近99%,去小米化成功;與此同時,石頭境外收入達到33.63億元,已超過國內業務。 "石頭去小米化的策略,就是持續做海外,因為做國內優勢不明顯,始終會被認為是小米的代工廠;等到海外做起來之后,再殺回國內,徹底擺脫小米生態鏈。" Julia 認為,石頭單飛對小米來說是意料中事。石頭上市之后,如日中天股價高達千元時,小米套現數十億元,這筆投資已經非常成功。 對于小米和石頭而言,前者獲得超額投資回報,后者憑借小米渠道、供應鏈發家;而昌敬、毛國華等人獲得財務自由。 在這場創業中,沒有輸家。 4、昌敬:一個運氣極佳的人 在《金剛經》第五品里,佛祖問須菩提:"可以身相見如來不?" 須菩提回道:"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這句話引申的含義是,世間一切事物都是"相",人一旦"著相",便容易被迷惑,無法看清本質,所以需要研習佛法,才能超脫。 如今的昌敬,在生活上似乎更接近于一名佛徒:穿著幾十塊的優衣庫,掛著百十來塊的包,整天研究"舍得",向朋友傳播"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道理。 財富自由之后的昌敬,已經覺了財富這個"相"。但對于多數人而言,佛法解救不了生活的苦,昌敬創業的過程更值得借鑒。 石頭僅用了6年,走過了科沃斯接近20年的路。 在這條路上,石頭幾乎一路開綠燈:資本、市場、技術、供應鏈...各種紅利的加持,小米、赫比、力嘉等各路貴人相助。 用昌敬本人的話講,石頭能成功,七八成歸功于運氣好。 ![]() 但熟悉石頭的 Charles 告訴雷峰網,石頭確實運氣好,然而每次都抓住機會,實際上與昌敬、毛國華、萬云鵬等創始團隊的能力也不無干系。 比如,在當初做自有品牌決策時,石頭選擇先做歐洲市場,避開國內與米家競爭,又避開了專利保護最嚴的北美市場。等到時機成熟之后,再選擇徹底脫離小米。 "一個擺脫小米的計劃,行云流水,這對于組織協同能力要求很高。有些小米生態鏈 公司,竭盡全力想要擺脫小米,卻怎么也擺脫不了小米的標簽。" 實際上,昌敬從小米那里,得到的不僅是資源支持,而且學會了組織建設,少走了許多創業公司的彎路;后續從華為挖來的人,又帶來了華為的一些文化、管理機制,讓整個團隊保持在比較穩定的狀態。 Charles 表示,昌敬是一個想事情想得很明白的人,什么事能做、什么時候做、讓誰去做,心里很清楚。 "他創業確實有運氣的成分,但每一步都走得恰如其分,這未嘗不是一種能力。" 如今的石頭,創始團隊已經逐漸淡出管理層,將權力下放給中層,給內部培養起來的員工留機會。 昌敬則每天"無所事事",聽取匯報之外,閑暇之余,讀讀《金剛經》、玩玩越野、踢踢足球,并在地下室擺了個臺球桌,有空就去搞兩桿。 40歲的昌敬,在思想上活成了60歲,在身體上活成了20歲。 文中受訪人Andy、Jason、Ryan、Cindy、 Johnson、Julia、Berry、Charles,均為化名。 天選“打工人”昌敬:創業 8 年財富自由 身價最高 231 億 乘多多益俯拾皆市善虛而入40. 在人生中,有時最好走的路不必須是大路,而是小路;在現實中,有時最便捷的路不必須是直路,而是折路。我很抱歉,明天我不能參加那場關于美國歷史的演講。12.為山九仞,功虧一簣。 霜葉飛 吳文英參差連曲陌,迢遞送斜暉。小米,百度,石頭科技,掃地機器人,劉德It is true that (True, / To be sure, / Admittedly,)…, but this is not to say (it is unlikely / it doesn’t follow / it doesn’t mean / it won’t be the case) that… |
隨便看 |
|
哈斯迪拉游戲下載網游戲攻略欄目提供軟件使用教程、手機游戲攻略等方法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