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次數:60000 已用完,請聯系開發者***
有這么一家公司,被一些人稱為 " 華為棄子 " ,五歲的時候被華為拋棄,從此開啟了顛沛流離的一生。
最近呢,這家公司終于是找到了自己的歸宿,成為了紫光家族的一份子。
它就是新華三。
或許提到新華三,各位差友會感到有些陌生,但實際上它在業界是位厲害的大佬。
根據 IDC 發布的 2022 年前三季度數據,新華三在中國企業網交換機、園區交換機排名第一,份額均超過 36% ;在企業級 WLAN 、刀片服務器市場排名第一,市場份額分別為 29.0% 和 51.5% 。
除此之外呢,它還在不久前在國內首發了 Wi-Fi 7 路由器—— H3C Magic BE18000 。
然而這些并不是這家公司最為人津津樂道的部分。
對于一家企業來說,被兼并收購意味著管理層的大換血以及公司發展方向上的改變。
好的結果是公司資源重組并得到成長,而壞的情況是被母公司重組吸收,然后銷聲匿跡。
新華三在成立的 20 年來,前前后后換過 7 次東家,卻依然能夠在競爭激烈的 ICT ( 電信通訊設備 )行業獨占鰲頭。
甚至有人評價其情節跌宕起伏的程度,堪比一部好萊塢大片。
今天呢,托尼就和大家聊一聊這家頗具戲劇色彩公司背后的故事。
要講新華三,就不得不提華為和思科之間的恩怨情仇。
早在 2000 年的時候,思科以交換機市占率 69% ,路由器市占率 85% 的成績,幾乎壟斷了電信設備市場。
原本呢,這是一個歲月靜好的故事。
但讓思科想不到的是,一股來自東方的神秘力量會在接下來幾年迅速占領思科多年打下的江山。
2002 年,華為帶著與思科旗鼓相當的性能,但價格比思科低 20%-50% 的數據設備,高調進入美國市場。
這樣陌生的劇情,簡直讓時任思科的 CEO 錢伯斯夜不能寐。
華為的橫空出世成了他的心腹大患,而在思科摸爬滾打多年的錢伯斯自然拿出了自己的殺手锏——用法律手段去敲打這個競爭對手。
于是在 2003 年農歷新年前夕,思科一紙起訴中國華為和華為在美國的分公司,控告華為的源代碼侵權以及技術專利侵犯。
在法院正式開庭之前,華為在輿論層面就占據了下風。在美國主流媒體的刻板印象中, " 侵權似乎是中國企業原罪 " 。
思科也向自己客戶下了通牒,如果購買華為的產品,就讓他們嘗嘗鐵拳的滋味。
表面上看華為顯然是出師不利的,但思科不知道的是華為手里還捏著一張底牌。
畢竟就連鄰居家的小孩都知道一句話,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
華為在當時找上了思科曾經的死對手,當時的美國網卡巨頭 3Com ,雙方一拍即合,決定成立一家合資公司共同對抗思科。
這一 " 聯劉抗曹 " 的計策顯然發揮了奇效, 3Com 的 CEO 多次在法院為上華為作證,證明華為并未侵權。
最終的結果,是思科與華為達成和解,法院終止了思科對華為的訴訟。
但你可能沒想到的是,這場侵權大戰的最終贏家,既不是華為,也不是 3Com ,而是他們成立的合資公司——華為 3Com 。
這家有著華為血統的公司,正是如今新華三的前身。
華為 3Com 一出生便就有華為、 3Com 兩大巨頭的加持,簡直是夢幻天胡開局。
那時候市場上貼著華為和 3Com 品牌的中低端電信設備,都是出自華為 3Com 之手。
有著技術和市場上得天獨厚的優勢,僅僅兩年的時間,華為 3Com 便躍居國內數據通信硬件市占率第一。
到了 2006 年它在整體市場上的份額甚至已經逼近思科。
只是有人歡喜有人愁,這家新成立的公司,讓思科臉面無光。糟糕的業績也讓思科中國區總裁杜家濱直接 " 下課 " 。
要是照這樣的勢頭,華為 3Com 打垮思科貌似只是時間上的問題了?
不過在嘗到甜頭之后,華為已經不滿足于中低端網絡通信市場,而是將目光轉向了更具 " 錢景 " 的電信運營商業務。
業務轉型肯定是要燒銀子的,但當時的華為還不夠強,于是他們做出了一個斷腕的決定——將持有的華為 3Com 股份全數出售給 3Com 公司。
華為 3Com 也在之后改名為華三通信 ( H3C ) 。
僅僅過了不到一年的時間,剝離華三的華為卻發現,原來企業網市場還是挺重要的。
同時呢,華為也很想啃下北美電信運營商的市場,但是光靠自己單打獨斗很難突破北美市場這一塊堅冰。
于是華為回想起了當年和 3Com 的崢嶸歲月,拉上了貝恩資本,打算以 22 億美元的報價吃下華三的母公司 3Com 。
但曾經在華為手里吃過一次虧的思科,怎會允許這筆交易順利完成呢?
而且這一次思科顯然是有備而來的。
它先是拉上美國國稅局,以稅務問題干擾收購;后又聯合美國政府,并以國家安全問題為由,阻撓華為的此次收購。
有了美國政府做靠山,華為的收購自然也是黃了。
最終,惠普半路截胡,以 27 億美元的成本將 3COM 以及旗下的華三一并收入了囊中。
華三接下來的命運也因為這一次收購再次發生轉變。
惠普在收購之后雖然沒有將它兼并吸收,反而是允許華三使用原品牌在中國地區參與競爭。
但背后的代價,是華三的品牌只能使用到 2014 年底。同時,原本屬于華三的大業務也被剝離并且分配到惠普的子公司。
這使得華三的規模,一下子縮水至 2003 年剛剛成立時的水平。
屋漏偏逢連夜雨, 2013 年發生的棱鏡門事件,讓中國重視起了網絡安全問題。
一時間國內加速了去 IOE ( IBM 、 Oracle 、 EMC )運動,后來延伸到剔除那些有著外資背景的高科技設備。
不巧的是,惠普控股的華三在名義上就屬于一家外資企業。
這也導致華三在政企的采購中遭到了安全審查,使華三痛失了很多國內的集采大單。
如此的狀況自然是讓背后的東家惠普感到頭疼。
為了解決華三背后的股權歸屬問題,惠普只能忍痛割愛,在 2016 年,選擇有著國企背景的紫光集團進行合資。
雙方達成協議,由紫光集團下屬子公司紫光股份收購華三通信 51% 的股權,成為該公司的控股股東。
紫光集團背后的清華控股,不僅讓華三集團附上了一層國企的背景,更是為華三提供了高校的資源。
或許是為了紀念這一次的劫后余生,華三改了一個與時代契合的名字—— " 新華三 " 。
憑借國企資源的支撐以及過去的在 ICT 行業所積累的經驗,新華三甚至發展得比過去更加出色。
原本呢,事情發展到這里華三應該可以喘口氣了。
然而造化弄人,命運偏偏就是這么捉摸不定。
讓新華三自己都想不到的是,自己的老股東會突發重疾,險些將自己一起帶走。
20 年 11 月,紫光集團由于長期無序收購擴張、短貸長投,爆發嚴重債務危機。
21 年 7 月,紫光集團宣布集團破產重整。
當然后面的故事大家也知道了,這次的危機只是虛驚一場。
經過一系列復雜操作后,由戰略投資人 " 智路建廣聯合體 " 設立的控股平臺北京智廣芯控股有限公司,承接了重整后紫光集團 100% 股權。
在完成股權變更之后, " 智路建廣 " 也在 2023 年開年宣布了,從 HPE ( 惠普企業 ) 實體手中收購新華三 49% 股權的計劃。
這筆收購一旦完成,意味著新華三經過 20 年的兜兜轉轉,最終成為一家完全由中資控股的企業。
希望這一次,它能真正安穩下來,安安心心地搞發展吧。
16 年前被華為賣掉 換了 7 次主人:它終于真正屬于中國!郁清香鮮嫩郁蔥狼吞虎咽蔥50. 人生不僅帶走了諸多芳華,也留下許多遺憾,讓多愁善感的人感嘆不已。而有些遠去的已經來不及,記不起。我常常到山上采野,站得越高,也許看得越遠。但那些來不及回望的,已經堆積纏疊,再也理不出來了。只有回望那些剛剛走過的路,細細回味這淡淡澀澀的味道。在他們的幫助下,我取得了很大進步。(2009.福建)287.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兜麘倩ā?nbsp; 尋梅不見095沈全期:雜詩華為,思科,惠普,紫光集團,國企13.All that glitters is not gold. 閃光的未必都是金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