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次數:60000 已用完,請聯系開發者***
記者 12 月 26 日從自然資源部了解到,為了全面系統地掌握我國黑土地分布、結構、質量、利用狀況等信息。今年以來,國家首次啟動了東北黑土地地表基質調查,目前調查取得階段性成果,已完成調查面積 23.76 萬平方公里,基本查清調查區黑土資源分布特征、表層黑土厚度、土層結構等情況。
今年國家首次啟動東北黑土地地表基質調查
地表基質是地球表層孕育和支撐森林、草原,水、濕地等各類自然資源的基礎物質。受地質作用、自然作用和人類活動影響,不同深度層次的地表基質具備不同的生產、生態服務功能。
記者了解到,今年以來,國家開展了東北典型黑土區 83 個重點保護縣(市、區、旗)41.1 萬平方千米地表基質調查,截至目前已累計完成 46 個縣(市、 區、旗)23.76 萬平方公里的調查任務。
東北黑土地地表基質調查工程負責人 李明:通過面上踏勘這 46 個縣,主要是黑土資源比較集中的區,也是變硬變薄變瘦、問題相對集中的地方。所以我們先從資源最集中、問題最集中的地方開展調查。
此次調查各類鉆探長度達到 3.4 萬米,完成各類調查點 3.2 萬個,采集分析測試樣品將近 9 萬件。數據顯示,46 個縣(市、 區、旗)表層黑土分布面積達到 13.2 萬平方公里,其中耕地占 65% 左右;黑土厚度達到 20 到 400 厘米,平均 50.63 厘米,總體呈現北厚南薄、中間厚四周薄的特征。厚度較大且連片分布的典型黑土主要處在小興安嶺 - 長白山一線以西、完達山以北等地區,海拔在 250 到 330 米之間。
中國地質調查局自然資源綜合調查指揮中心副主任 郝愛兵:首先我們系統地查明了黑土分布區地表基質層的結構特征,它的理化性質、成因特點,對黑土層怎么形成的,我們有系統的掌握。第二個是我們取得了大量的數據,比如說我們在地下一些地區發現了有幾米厚的有機碳含量非常高的土層,可以作為以后黑土地修復的有用礦物材料。
多種科技手段全面分析地表基質屬性特征
黑土地地表基質調查也可以說是給黑土地做一次 " 身體檢查 ",到底是如何檢查的,來了解一下檢查的詳細過程↓↓
自然資源部表示,此次黑土地地表基質調查是以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成果為底圖,以高分遙感、一體化調查等現代科技手段為支撐,綜合利用 " 空天地網鉆 " 等技術手段,開展黑土地地表基質 " 數量、質量、生態 " 三位一體調查。
東北黑土地地表基質調查工程負責人 李明:空中采取的是我們國產衛星的面上的遙感監測,再加上無人機通過局部區域面上的調查,地面上派出了調查分隊,采取統一的時點全面展開。
李明表示,此次調查還從平面分布和垂向空間結構兩個維度,顏色、有機碳含量、黑土層厚度、結構和鹽基飽和度 5 個方向統一了 " 黑土地資源 " 調查標準,系統調查地表基質類型和分布,查清黑土地地表基質空間結構。
遼河平原梨樹地區黑土地地表基質層調查項目負責人 秦天:我們此次黑土地地表基質調查,調查的深度不同于其他的土壤調查,我們調查深度最深達到了 50 米,其中最重要的深度是 5 到 20 米深度范圍內黑土地地表基質的顏色、結構、物理性質等等系列的屬性指標,掌握黑土地地表基質的本體屬性。
記者了解到,此次調查共采集各類分析測試樣品 8.9 萬件,工作人員還將對這些不同測試樣品采取相應的年齡、環境、水質、生物等分析測試,全面分析地表基質屬性特征,除了可以為保護表層黑土地資源提供數據支撐,還能獲取到該地區沉積環境、地質運動等方面的數據,為多個學科的研究提供樣本。
中國地質調查局自然資源綜合調查指揮中心副主任 郝愛兵:下一步這些數據我們還要進行系統分析,建立數據庫,這個數據庫是一個非?;A性的,它可以分析整個黑土耕地上黑土層的變瘦變薄變硬的原因,我們也可以提出黑土層從地學角度怎么樣去保護,怎么樣去修復,提出具體的措施和建議。
黑土地基質調查的背后
黑土地地表基質調查是一項基礎性調查工作,可以優化黑土地保護利用格局、實現精細化治理、服務黑土地地區的生態保護修復。
據了解,近年來東北黑土地長期高強度開發利用,一些地方處于利用過度、透支嚴重的不健康狀態,面臨著有機質含量減少,土壤結構變差,微生物數量減少等突出問題。開展黑土地地表基質調查,可以全面、系統、準確掌握黑土地數量、質量、結構、分布和利用狀況,研究分析黑土地地表基質 " 變薄、變瘦、變硬 " 問題產生的原因和變化趨勢,科學劃定黑土地保護范圍,優化國土空間保護利用格局。
中國地質調查局自然資源綜合調查指揮中心副主任 郝愛兵:能夠為我們黑土地的保護、優質的寶貴耕地保護修復提供科學支撐。而且對整個東北地區整個生態環境,它的森林草原、凍土分布區等等這些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的保護和修復也能提供有力的支撐。
此外,實施黑土地地表基質調查,從數量、質量、結構、生態等多維度調查評價地表基質狀況,特別是利用鉆探等手段對土質基質的空間結構以及地下水質、水量、生物特征等進行調查,不僅能夠掌握東北黑土地這一糧食主產區的耕地資源質量現狀,還能系統地分析其利用潛力和恢復能力,實現耕地精細化保護。
自然資源部表示,根據《黑土地地表基質調查總體方案》,計劃利用兩年左右時間,完成東北典型黑土區 83 個重點保護縣(市、區、旗)地表基質調查,查清地表基質類型、分布范圍、空間結構等。
遼河平原梨樹地區黑土地地表基質層調查項目負責人 秦天:明年計劃是要完成剩余的 37 個重點保護縣的黑土地地表基質調查工作,就我自己項目而言,明年重點是需要在吉林的磐石市、輝南縣、柳河縣、梅河口市 4 個縣市開展黑土地地表基質調查,重點是要探索低山丘陵區黑土地地表基質調查的一個技術方法體系,去支撐整個調查全面鋪開推廣。
珍貴的黑土資源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黑土地也被譽為 " 耕地中的大熊貓 ",那么,珍貴的黑土地主要分布在哪?如何形成?黑色的土就是黑土地嗎?
《中華人民共和國黑土地保護法》明確黑土地是指黑龍江省、吉林省、遼寧省、內蒙古自治區的相關區域范圍內具有黑色或者暗黑色腐殖質表土層,性狀好、肥力高的耕地。我國東北地區也是世界三大黑土區之一,主要分布在北緯 45 度線附近,涉及呼倫貝爾草原、大小興安嶺地區、三江平原、松嫩平原、松遼平原部分地區和長白山地區。
我國的黑土區是國家重要糧食生產基地,糧食產量約占全國的 1/4,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黑土地需在特定的氣候條件下,地表植被死亡后經過長時間腐蝕形成腐殖質后,逐漸演化而成。
從氣候條件上看,東北雨熱同期,植物在春夏生長茂盛,又在秋冬枯萎凋零,大量的枯枝落葉得以積累。而冬冷夏熱的分明四季讓東北地區的微生物活動具有間歇性的特征,使分解留下的腐殖質和有機質大大增加。此外,干濕交替的氣候特點使地面在干燥期形成裂縫,枯枝敗葉落入土壤深層,又在濕潤期隨著雨量增加迅速膨脹,形成了土地自然翻轉的過程。
東北黑土地地表基質調查工程負責人 李明:經過我們研究分析,發現黑土地需要上百年甚至幾百年才形成一厘米。如果我們不從根本上去保護它,人類過度的開發利用會造成黑土流失,如果流失掉了之后,資源就不可再生了。所以說黑土是非常稀缺的,需要我們認真加以保護。
耕地中的“大熊貓”!黑土地基質調查的背后 眉開一唱一陰雨連綿和眼笑28. 我在酒里看到我自己,如果孔子是待沽的玉,則我便是那待斟的酒,以一生的時間去醞釀自己的濃度,所等待的只是那一剎的傾注。我衷心感謝你為我和我家人所做的一切。58.智者樂水,仁者樂山。 端 午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李明,自然資源部,生物,生態環境,數據庫62、You are only young onc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