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次數:60000 已用完,請聯系開發者***
據新浪科技,在今日(12 月 16 日)舉辦的 "2022 科技風云榜 " 年度盛典上,華為煤礦軍團市場與產業發展總裁劉維發表《" 將數字技術帶入每一座礦山 " ——華為礦山 AI 大模型將普惠全國礦業》的主題演講。
他介紹,煤礦軍團在 2021 年 3 月成立,使命就是要將數字技術帶入每一座礦山。未來二三十年,人類社會還有一次重大的技術革命,就是人工智能的廣泛應用。礦山行業的智能化就是這次科技飛躍的一個縮影。
如何將數字技術深度融合到礦山生產流程,推進智能礦山建設,最終實現礦山工人穿西裝、打領帶采礦?他從兩個方面來分享融合的實踐探索。
以下為演講全文:
《" 將數字技術帶入每一座礦山 " ——華為礦山 AI 大模型將普惠全國礦業》
各位來賓,各位朋友,大家好,我是華為煤礦軍團的劉維。感謝新浪科技風云榜的邀請,很榮幸用視頻的方式同大家見面。有些朋友可能知道,華為最近一年多成立了不少軍團,前前后后累計有 20 個。
煤礦軍團是第一個,在 2021 年 3 月成立。我們的使命就是要將數字技術帶入每一座礦山。
早在 2020 年 3 月,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等八部委聯合印發了《關于加快煤礦智能化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了到 2025 年,大型煤礦和災害嚴重煤礦將基本實現智能化。到 2035 年,范圍還將擴大到各類煤礦。
回顧過去,1950 年 10 月,計算機與人工智能之父阿蘭圖靈發表了那篇著名論文 " 計算機械與人工智能 ",隨之設計了 " 圖靈測試 ",開始了全世界在人工智能領域的積極探索?,F在基礎設施能力也能支撐人工智能的起步。
未來二三十年,人類社會還有一次重大的技術革命,就是人工智能的廣泛應用。礦山行業的智能化就是這次科技飛躍的一個縮影。
如何將數字技術深度融合到礦山生產流程,推進智能礦山建設,最終實現礦山工人穿西裝、打領帶采礦?我們從兩個方面來分享融合的實踐探索。
第一是架構方面的融合。工業互聯網時代,華為煤礦軍團和大型煤炭生產企業、行業伙伴在礦山智能化建設實踐中,探索出一套統一標準、統一架構、統一數據規范的智能礦山工業互聯網,作為智能化的必經之路,充分發揮數據作為核心生產要素的價值。
過去一些礦企積極試點創新,形成了幾十個應用系統,這些系統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單系統內的優化,但是要跨系統之間的調度聯動比較困難,甚至管理這幾十套系統的賬號和密碼,都是不小的工作量。
礦山智能化基于統一的工業互聯網架構,向下統一介入各類設備互聯互通,并實現數據統一采集、統一入湖,向上使能各類智能應用。
第二是人工智能在行業大規模應用。煤礦生產是一項復雜、危險性較高的工作,當前仍需大量人員現場作業。智能礦山的核心就是通過人工智能算法來沉淀專家經驗,替代人從事危險、復雜、重復的勞動,讓煤礦生產更加安全、智能、高效和綠色。
在礦山智能化的推進過程中,還面臨著根技術、場景、人才和生態四大鴻溝。這里我想用我們聯合中國煤炭學會、中國礦業大學(北京)共同舉辦的全國首屆礦山 AI 大模型大賽,來闡述一下我們在應對前面提到這四大鴻溝中的一些實踐探索。
首先是技術鴻溝,AI 技術在全球能源行業滲透率不到百分之三。每家想要應用 AI 技術的企業,可能都需要一些技術水平高的人進行獨立的架構設計與調參。就像每家工廠都需要聘請設計師來設計螺絲一樣,是一種相當粗放原始的手工作坊模式。
華為一直重視研發投入,2021 年研發費用為 1427 億元,約占全年收入的 22.4%。而過去十年累計研發投入達 8540 億元。
這樣的持續高強度研發投入下,華為擁有了全技術棧的 AI 解決方案,在人工智能、芯片、深度學習框架等根技術基礎之上,構建了礦山 AI 大模型平臺,在煤礦行業實現了首個大模型落地,解決碎片化場景問題,引領煤礦行業 AI 開發模式從作坊式轉變為工廠式的生產變革。
礦石 AI 大模型是一種行業預訓練模型,相當于提供了一套自動化工具,用戶不再需要手工設計和制作螺絲,只需要放入原材料就能自動生產場景模型,這就大幅簡化了開發工作量。
其次是場景鴻溝。場景指的是 AI 使能應用的各個細分領域。在礦山行業,場景千差萬別,除了挖礦本身,還有挖礦前的勘測規劃,挖礦后的運輸、通風、安全保障,以及過程中間的經營管理等等。這么多的場景,光靠一家企業是無法窮舉和實現的。所以我們提出了眾籌模式,即通過集體的力量來構建 AI 場景地圖和應用。
我們在中國礦業大學(北京)、安徽理工大學、山東科技大學等高校及多個煤礦企業做了深入調研,整理出一個業界最完整的場景地圖,里面包含了 16 個大類,305 個場景子項。同時,在礦山 AI 大模型大賽中,鼓勵參賽選手發揮創造性,提出更多創造性場景和方案。
我在這里給大家舉兩個例子。第一個案例是礦山車廠的場景。煤礦生產中,一天往往涉及上百輛礦車的出入井,是煤礦生產不可或缺的一環。來自中國礦業大學的一個團隊借助礦山 AI 大模型能力替代人工值守,實現了不同載料礦車在出入警時的合理自主變道。在智能系統幫助下,職守人員從 3 班 2 人減至 2 班 1 人,提升了工作效率。
第二個案例是煤礦傳送帶巡檢場景。來自中科大少年班團隊,這些天才少年們設計了端云結合的巡檢機器人解決方案,同時借助華為礦山 AI 大模型的邊學邊用能力,不斷提升識別各種風險問題的巡檢能力,可以在惡劣的條件下工作,解決了人工巡檢周期長、漏檢問題和安全隱患。
剛才我們談了跟技術鴻溝和場景鴻溝,現在再來談談人才鴻溝。智能礦山對人才的需求非常迫切,既懂采礦又具備 AI 技術的人才可謂是鳳毛麟角。這次礦山 AI 大模型大賽提供了一個很好的人才培養和交流平臺。
大賽受到了全國眾多高校的關注,共有來自 59 個高校的 389 支隊伍,1460 人報名參賽。這里面不僅有地礦專業高校,也有浙大、中科大這類綜合院校參加。通過大賽,既鍛煉了他們的專業能力,又幫助行業識別了大量人才,同時給選手們提供了一個走向市場、實現價值的機遇。
最后再說說開放合作的生態。煤炭涉及開采、機電、通風等多門類專業,全國大大小小 4000 多家煤礦的地質條件和自動化程度更是截然不同。要構建良好的行業生態,離不開產學研用的通力合作,讓學術研究的成果不斷轉化到工業應用里。
同時,還需要行管部門、煤炭生產企業、裝備制造商、應用系統開發者,以開放的姿態共同推進創新合作,促進智能礦山建設高效的規?;_展。
2000 多年前,古希臘物理學家阿基米德曾經說過," 給我一個支點,我就能撬起整個地球。" 人類技術發展史上,無數案例一次次證明,一項新技術的發明、應用及推廣,正如這樣一個支點將帶來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巨大變革。
華為礦山 AI 大模型的最大價值,正是在于借助人工智能推動了其在礦山行業中的使用、復制及其創新。我們堅信,有根技術、有價值場景、有人才、有開放合作的生態。
華為礦山 AI 大模型這一支點將在不遠的將來迅速突破產業規模期,必將為全國乃至全球的礦山行業帶來更多的普惠價值。
最后,祝本次峰會圓滿成功,謝謝大家。
華為:要實現礦山工人穿西裝打領帶采礦 千言萬語舉炊煙四起世矚目21. 陽光照在波光細細的湖面上,像給水面鋪上了一層閃閃發光的碎銀,又像被揉皺了的綠緞。I’m determined to…220.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堕L恨歌》 虞美人 葉夢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ai,華為,人工智能,中國礦業大學,工業互聯網Whereas other societies look to the past for guidance, we cast our nets forward(面向未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