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次數:60000 已用完,請聯系開發者***
11 月 27 日晚,伴隨著轟鳴巨響,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托舉著遙感三十六號衛星一飛沖天,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圓滿完成自組建以來的第 201 次任務,向第 3 個 100 次任務發起沖鋒。
拍攝:朱磊
在長征一詞的發源地,搶修長征橋、發射長征火箭、逐夢星辰大海新長征 ……52 年來,一代代西昌航天人接續奮斗,把每一次發射都當作一場硬仗,舉北斗、頂風云、送嫦娥、鑄天鏈、建天宮 …… 推動我國航天事業一步步走向高軌、走向世界、走向深空、走向未來。
每一次發射都是使命的大考
必須強化擔當志在必成
從誕生伊始,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就承擔著航天報國、航天強國的如山使命。
為圓滿完成首征高軌的重任,初代西昌航天人歷經 3 年艱苦奮戰,建成了當時國內規模最大、布局最合理、自動化程度最高的衛星發射場。
1984 年 4 月 8 日,在一聲響亮的點火口令中,長征三號運載火箭劃破夜空,將東方紅二號試驗通信衛星送入到 36000 公里外的地球同步軌道,中國人首次征服高軌,讓世界看到了中華民族崛起的形象。
為扛起天地溝通搭建 " 信息金橋 " 的重任,自 2008 年以來,西昌航天人接續奮斗,用 14 年時間以 100%成功率將 2 代 8 顆天鏈衛星發射升空,讓天上數據傳輸有了一座信息中轉站。
為確保導航系統不再受制于人,西昌航天人用 20 年時間以 44 次發射將 55 顆北斗導航衛星送入到地球同步軌道,在浩瀚宇宙建起一座中華民族的 " 太空羅盤 "。
近年來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的發射數量占據我國航天發射半壁江山。特別是從 2020 年以來,他們更是用短短 2 年的時間,將空間站 3 艙 4 船順利發射升空,建起一座中國人的 " 太空家園 ",讓千年 " 天宮 " 夢想從神話走進現實。
2020 年全國疫情最吃緊的時候,他們 " 向疫戰、向天行 ",以 " 一箭四星 " 方式,成功發射四顆新技術試驗衛星,極大振奮國人同心抗疫的信心和決心。在建黨百年前后,他們接連奪取中星 2E、通信技術試驗衛星七號等發射任務勝利,叫響了 " 用成功報效祖國、用成功迎接建黨百年 " 戰斗口號。今年 10 月 15 日,他們又頂著重重壓力,成功發射遙感 36 號衛星,用一場新的勝利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
" 中心承擔著眾多‘國字號’‘天字號’任務,每一次發射都是一場使命的大考,我們始終牢記主席期望囑托,站在對事業負責、對歷史負責的高度,一仗接著一仗打,仗仗都要打勝仗。" 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領導表示。
每一次發射都是質量的大考
必須精益求精萬無一失
顆顆螺釘連著航天事業,小小按鈕維系民族尊嚴。
在歷次發射任務中,西昌航天人始終堅持精心準備、精心組織、精心實施,為任務圓滿成功筑牢堅實的 " 質量屏障 "。
然而事實上,航天事業是一項高風險的事業,成功伴隨著艱辛,道路遍布荊棘。航天發射技術復雜、系統龐大、風險性高、協作面廣,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失誤、任何一項工作出現紕漏、任何一個零部件出現問題,都可能導致發射任務的失敗。
2020 年 6 月 15 日晚,北斗三號全球組網最后一顆衛星發射在即,全國數百家媒體齊聚發射場,準備實況直播這一振奮人心的時刻。然而在臨射前測試過程中,發現了一個故障,經仔細排查,火箭艙體的減壓閥上出現了一個三四厘米的雞爪形細小裂紋。為不帶疑點加注,不帶任何隱患上天,發射場區指揮部頂著巨大壓力決策推遲發射。6 月 23 日,在經過歸零后,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點火發射,北斗收官之星順利奔向蒼穹。
2021 年,天舟二號發射在即,在原計劃的發射窗口射前 3 小時,長征七號火箭動力系統壓力參數異常。為了趕上第二天的發射窗口,文昌航天人一邊排查故障,一邊進行加注,經過連續奮戰,他們鎖定了火箭故障位置,然而卻已經沒有了故障處理時間。
為了解決故障,發射再度推遲。兩度推遲意味著已經加注的推進劑必須兩次泄回,他們連續堅守崗位長達 70 多個小時不眠不休,在萬眾一心、眾志成城下,發射場完成了中國航天史上最大規模的低溫推進劑泄回,并于 9 天后奪取了天舟二號發射任務的勝利。
" 成功不等于成熟,成熟不等于可靠 "" 質量就是生命,質量就是勝算 " 一句句質量口號深深烙印在西昌航天人心中,從未因打的是金牌火箭就麻痹大意,從未因前一次任務成功就放松要求,從未因任務狀態變化不大就心存僥幸。始終堅持 " 一切從零開始 "" 天天從零開始 "" 發發從零開始 ",用嚴格的標準迎接每一次質量大考,用精益求精確保萬無一失。
今年以來,面對超高密度任務的嚴峻考驗,中心探索實踐了 "1+M+N" 任務謀劃模式,總結凝練了 " 三層 "" 三制 "" 三庫 " 制勝機理,嚴格執行 " 五按 "" 五零 "" 雙想 "" 雙五條歸零 " 等制度規定,牢牢堅守質量管控 " 七個始終堅持 " 原則、地面設備設施 " 六個規律性認識 ",始終用質量保進度、靠質量保成功,奪取了 19 戰全勝的輝煌戰績。
每一次發射都是能力的大考
必須自立自強創新突破
偉大事業都始于夢想,偉大事業都基于創新,偉大事業都成于實干。中國北斗母港、探月母港、行星探測母港,空間站建造母港 …… 隨著中國航天由大向強,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向世界一流航天發射場不斷加速邁進。
近年來,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始終把科技創新擺在戰略高度,瞄準世界前沿,緊跟航天大勢,持續加強核心能力建設攻關,在迎接一次次重大航天發射任務的挑戰中,推動測試發射能力升級提速。
" 各號注意,30 分鐘準備!"
2022 年 7 月 24 日,隨著 01 指揮員廖國瑞一聲令下,發射場氮氣氣源庫操作手黃騰達迅速把設備切換為遠程控制模式,撤離工作崗位,余下的工作將由遠在數公里外的工作人員接手。這是問天實驗艙任務中出現的一幕,也是文昌發射場近年來加強科技創新的一個縮影。
高度的信息化、自動化是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最鮮明的標志,科技創新取得的成果不僅讓燃料加注更加安全可靠,也讓 " 天宮 " 建造之路愈發行穩致遠。
零窗口!零窗口!零窗口!
2022 年 7 月 24 日 14 時 22 分,搭載著問天實驗艙的長征五號 B 遙三運載火箭一飛沖天,空間站建造任務首次實現 " 零窗口 " 發射!
同年 10 月 31 日,文昌發射場在夢天實驗艙發射任務又一次實現 " 零窗口 " 目標!
12 天之后,天舟五號任務再度實現 " 零窗口 "!
一次發射,一次突破,于無聲中,穩步跨越。中心黨委將從事科技創新和服務科技創新兩股力量耦合起來,先后攻克了低溫推進劑大流量加注、煤油液氮降溫、網絡信息系統國產自主可控等關鍵技術,解決了中大型液體火箭并行測試發射、單工位適應多型火箭發射、設施設備適應 " 高溫高濕高鹽霧 " 和 " 強降雨強雷暴強臺風 " 環境等現實難題。推動發射場測試發射流程持續迭代優化,形成了新一代運載火箭扁平化組織指揮體系架構,測試發射的信息化、集約化程度不斷提高,設備設施環境穩定性、適應性不斷增強。
探索浩瀚宇宙永無止境,攀登科技高峰任重道遠。后續,中心還將迎來巡天望遠鏡、載人登月、深空探測、行星探測、空間站建設應用與發展、低軌互聯網星座等一系列重大航天發射任務,全體西昌航天人將秉承 " 最先進、最前沿、最有前景 " 的創新突破精神,不斷提升現代化航天發射能力,朝著建設世界一流航天發射場目標勇毅前行。
逐夢太空新長征,每一次發射都是一場硬仗!穿心平氣和云人山人海而過36. 你是故意的吧,在不適合的時間出現,適合的時間離開,離開后再說愛我。徘徊在希望和失望之間的滋味,你懂嗎。72. Some people think that we should read extensively.134.獨木不成樹,獨樹不成林?!稘h府詩集?古樂橫吹曲?紫騮馬歌》 佇倚危樓風細細,望極春愁,黯黯生天際。草色煙光殘照里,無言誰會憑闌意?憶君迢迢隔青天。衛星,火箭,運載火箭,長征,科技創新39、He that promises too much means noth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