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次數:60000 已用完,請聯系開發者***
中新社香港 11 月 24 日電 題:香港年輕人把漢服融入日常:現代都市中尋傳統之美
中新社記者 劉大煒
隨著 " 國潮文化 " 的興起,漢服這一小眾文化逐漸走進大眾視野。在香港,有一群熱愛漢服的年輕人組成 " 漢服香港 " 社團,身體力行地推廣漢服及中華傳統文化,把傳統融入現代生活。
近日,在新界荔枝角一家有中國傳統特色的茶室內,記者采訪了 " 漢服香港 " 的三位負責人:依喵、流年和初晴。她們穿著不同形制漢服前來,與窗外車水馬龍的現代都市形成鮮明對比。
" 漢服現已成為我生活的一部分。""90 后 " 女生流年對記者說。她最開始接觸漢服是在 2009 年," 之前看古裝劇時感覺其中服飾非常華麗。接觸漢服之后,才知這些‘古裝’與成形制的漢服有很大區別。" 隨著了解的不斷深入,她發現漢服不僅外表華麗、工藝講究,而且不同朝代的款式搭配各有特色,是一個龐大的服裝體系。接受采訪時,她身著立領短衫搭配馬面裙,屬于明代形制漢服。
" 以身作則,推動漢服融入日常生活 " 是 " 漢服香港 " 的宗旨。這個以年輕人為主的社團注冊成立于 2013 年,是香港成立最早的漢服社團之一,目前成員已逾 200 人,其中九成以上為香港本地人。" 漢服香港 " 外務主席依喵介紹,因社團成立前成員們主要活躍于各大網絡論壇,遂以論壇上的昵稱相互稱呼,這一習慣沿用至今。
依喵表示,社團剛成立時,許多香港市民認為這是 " 奇裝異服 ",被誤認為韓服、和服的也不在少數。隨著漢服文化的流行,這種情況已大為改觀,許多 " 同袍 " 開始敢于身著漢服出行。
" 同袍 " 是漢服愛好者間的互相稱謂,源自《詩經 · 秦風》中的 "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 "。" 漢服香港 " 社團成立后,鼓勵 " 同袍 " 們在重要節日身著漢服出行。例如每年 11 月 22 日 " 漢服出行日 " 前后,社團會舉辦相關活動,向香港市民展示漢服魅力。今年活動他們來到九龍城區宋王臺,華麗的傳統服飾引起市民的興趣,紛紛前來拍照合影。
2018 年開始," 漢服香港 " 逐漸向其他領域開拓,如成員們會在各學校間開展講座,為學生講解服飾形制、禮儀和穿搭技巧,或以漢服為線索,向學生們講解中國歷史及傳統文化。依喵說,如今社團已在全港 18 個區的中小學開展過相關講座,有許多學生在活動后會向自己詢問如何加入社團。
她介紹,尤其是最近五六年,隨著接觸及購買漢服的渠道逐漸增多,越來越多十幾歲的成員加入,社團變得更加 " 年輕化 "。
"00 后 " 女生初晴 2018 年前后才開始接觸漢服。受訪當天她身著明制立領短襖搭配馬面裙,向記者介紹了漢服的設計細節:很多漢服的后背正中都有一條筆直的縫線,謂之 " 中縫 "。除了用作 " 正衣冠 " 外,也貼合人的脊椎,寓意做人要正直。
初晴告訴記者,除傳統漢服外,自己也會在日常生活中將漢服與現代服飾混搭,創造獨特搭配風格,比如交領右衽上衣搭配牛仔褲。在她看來,香港作為一個國際化都市,市民對不同文化持包容態度,服飾文化亦然。" 這種‘漢洋’混搭的風格剛好可以體現香港多元文化交匯的特點。" 初晴說。 ( 完 )
香港年輕人把漢服融入日常:現代都市中尋傳統之美 自由自蠶十萬火急食鯨吞在28. 那個男生,的確是一個能夠讓女孩子永遠心生恐懼的人。起初是殷勤,殷勤到了能夠當街跪下給你系鞋帶的地步。經常很委屈,覺得自己的付出沒有回報。很不安,覺得沒有辦法把握我。很善變,看了我的文字覺得那里面都是我的故事(這是最讓人沒有語言的事情)。之后就是爭吵,之后就是爭吵……我從來沒有和男人吵過架,他是第一個,每吵一次就是一種很惡心的回憶。之后才明白,這樣輕慢的感情不是愛。雖然我沒有愛過他,但是一向在遷就,有時候也覺得自己不正常,但是遷就只能讓他更加覺得自己是受害的。83. It’s very nice of you to help me with my lessons every day.54.是可忍,孰不可忍。 重過中庵故園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香港,服飾,講座,中新社,國潮4.Where there is a will,there is a way. 有志者事竟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