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次數:60000 已用完,請聯系開發者***
考古學的兩次科學革命,都直接獲益于基礎研究領域的突破。只有充分發揮資源和技術優勢,我國境內人類起源、農業起源、文明起源和多元一體發展等重要問題,才能得到很好的闡釋
在科學研究領域,創新始終是引領發展的動力源泉。對于探索性的基礎研究領域,尤其如此。
考古學的兩次科學革命,都直接獲益于基礎研究領域的突破??脊艑W的第一次科學革命始于 20 世紀中葉,碳十四測年技術的廣泛運用,改變了考古遺址只能以層位關系判定相對年代的局面。古 DNA 技術的發展,則使得重建古人類基因組序列成為現實,這帶來了考古學的第二次科學革命,這次帶來的改變會更深遠。
比如,古 DNA 技術與高通量測序技術的結合,新型單鏈文庫準備技術的建立,讓我們能夠獲得高質量的滅絕古人類基因組,發現這些古老基因在生理機能、疾病免疫和環境適應方面對現代人的重要影響,為人類的健康做出貢獻。這讓我們的研究超越了探索人類演化的范疇。
作為一名基礎研究領域的科研工作者,我深刻感受到堅持開展自主創新、為提升我國相關科技軟實力和國際話語權而不懈探索的使命感。
這十年來,多學科合作、高科技支撐為我國考古文博事業持續快速發展提供了動力。我國有百萬年的人類史、一萬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古 DNA 技術可以幫助我們全面闡釋我國境內人類起源、農業起源、文明起源等重要問題。我國在古基因組學領域起步較晚,相關技術和研究相對匱乏,我國乃至東亞早期人群遷徙、演化和適應的歷史,一度是世界人類演化歷史上的重要缺環。經過多年來的共同努力,我們不僅在技術上迎頭趕上,而且在東亞人群演化研究領域取得了很多重要成果。
我們團隊開發的古核基因組捕獲技術,從 " 土 " 里獲得東亞首例滅絕古人類田園洞人基因組,破譯了東亞最古老的現代人基因組、我國 4 萬年來人群的動態遺傳歷史及東亞特有適應性基因的選擇機制等,填補了世界古人群遺傳歷史里缺失的中國篇章。對我國南方萬年前后人群基因組的研究,解答了有關東亞南北方人群演化特點、南島語族來源等重要科學問題。
開發古基因組關鍵技術,在世界范圍內推動了相關學科的發展,這些工作在國際上得到認可并發揮了重要影響。也因此,我們去年、今年相繼收到《科學》等國際頂尖雜志邀請,領銜人類演化領域發表研究綜述和技術評述,系統梳理過去十余年里對于世界古人群遷徙演化的研究,預測古 DNA 技術的未來發展趨勢。今后,我們會結合國家需求和自身領域的創新特點、學科優勢,為進一步提升我國相關科技軟實力和國際話語權做更多的布局和拓展。
人類演化的拼圖還需要一點點拼湊。滅絕古人類與早期現代人的基因交流、早期現代人的遷徙路徑、不同時間段現代人的演化和適應等問題,都是古基因組學領域內的核心科學問題,也與我國 " 百萬年的人類史、一萬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 " 息息相關。當前,領域內關鍵技術的探索不僅面臨極大挑戰,更有著巨大的創新空間。我們如何在相關技術領域實現 " 從無到有 "" 從有到精 "?如何結合更多前沿學科,如人工智能、基因編輯等進行技術交叉和融合,在更多細分領域和新興方向有所突破?如何結合前沿技術取得更大科研進展,發揮主導優勢,在東亞人群演化問題上做更加深入和系統化的工作?
只有始終堅持以創新為主導,取得更多關鍵技術和重大科學問題突破,才能保持國際前沿性和相關影響力。只有加速布局和發展分子古生物學的相關空白領域,才能在激烈的國際科技競爭中保持優勢。
另外,要充分發揮我們的資源優勢。我國有豐富的文化遺產資源,每年有上千項考古新發現,涵蓋從 200 萬年前到宋元明清的各個階段。只有充分發揮資源和技術優勢,我國境內人類起源、農業起源、文明起源和多元一體發展等重要問題,才能得到很好的闡釋。
一個個亙古之謎的解開,需要永無止境的創新。
(作者為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
《 人民日報 》( 2022 年 11 月 12 日 06 版)
( 責編:岳弘彬、趙欣悅 )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依靠科技創新破解亙古之謎 利欲熏心胡言亂語心安頂天立地理得23. 好好的笑,好好的過,好好的一輩子?;钪?,就是一種心態,你若覺得快樂,幸福無處不在;你為自己悲鳴,世界必將灰暗。32.做出共同努力 make joint efforts77.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賀新郎辛棄疾195劉長卿:江州重別薛六柳八二員外dna,基因,基礎研究,軟實力,科研35.As the tree,so the fruit.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