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記者、陳錫元、譚
0 2022年9月25日6時55分,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貴州-1A運載火箭,以‘一箭雙星’方式,成功發射試驗十四號和試驗十五號衛星。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新華社發(鄭斌攝)
五,四,三,二,一,點火,起飛!\'
金秋時節,戈壁灘上的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一支“快響利箭”直插云霄。
這是中國自主研發的“貴州-1A”固體運載火箭第16次成功發射。兩顆實驗衛星發射成功,中國對浩瀚宇宙的商業太空探索更加輕快。
在武漢國家航天產業基地火箭產業園總裝測試廠房內,技術人員正在檢查一枚火箭的對接狀態(2022年7月15日攝)。新華社記者成敏攝
在距離酒泉衛星發射中心2000多公里的武漢國家航天產業基地,更多的‘快舟’火箭在生產車間里整裝待發,等待揭開宇宙的奧秘。
從新一代運載火箭首飛成功到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發射400多次,從北斗組網、嫦娥探月到探天、空間站建設,近年來,中國航天領域不斷取得突破,成為科技強國道路上的重要里程碑?!敝袊教炜萍技瘓F首席技師亞敏表示,即將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將進一步為大國創新指明方向。作為航天科技工作者,我們充滿期待。
西太平洋,“蛟龍”號載人潛水器離開“向陽紅09”科考船進入中國大洋第38航次最后一次下潛水域(2017年6月13日攝)。新華社記者劉石平攝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從黨和國家發展全局的高度對科技創新進行頂層設計,堅持“四個面向”的戰略方向,謀劃、部署和推進了一系列重大改革舉措。
十年來,我國科技事業發生了歷史性、整體性、格局性變化,成功邁入創新型國家行列。根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的2022年全球創新指數,近年來中國在創新領域的全球排名穩步提升,2022年升至第11位。
北京亦莊,一排排極具未來感的儀器設備整齊排列,信號指示燈有節奏地閃爍著亮點。這是我國量子計算領域的最新成果之一:3354‘石干’超導量子計算機。
“我們打通了量子應用、量子軟件、量子硬件的全流程,讓量子計算能力觸手可及?!卑俣仁紫夹g官、深度學習技術與應用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王海峰說。
2022年9月22日,合杭高鐵湖州至杭州段首趟列車從杭州西站發車。新華社記者黃宗智攝
研制中國第一顆人工智能芯片和第一顆量子通信衛星;參與蛟龍研制、神舟十四號發射、新冠肺炎疫苗研發等一系列國家重大科技任務.在一批又一批的“國家高新區”里,創新的源泉、活水正在充分涌流。目前,國家高新區總數為173個,比2012年增加84個,為創新發展做出了貢獻。
在江蘇省蘇州高新區,南京大學現代工程與應用科學學院譚海仁教授團隊將大面積鈣鈦礦電池組件的光電轉換效率提升至24.5%。目前,他們正在探索將他們的技術成果進一步產業化。
夜深了,人也不安靜。
從實驗室到工廠,我們還需要努力。譚海仁告訴記者,‘國家大力鼓勵科技成果轉化應用,人才評價體系不斷完善,科研人員享受的政策‘紅包’實實在在。我們應該爭取更多的新突破,為實現“雙碳”目標貢獻科技力量。\'
"高新區是科技的聚集地和創新的孵化器."科技部成果轉化與區域創新司副司長吳家喜表示,我們將堅持高標準定位、高端資源集聚、高成長企業培育、高端產業發展、高質量創新生態建設,實施新理念、源頭新技術、培育新業態、探索新機制、構建新格局,推動高新區取得積極進展。
這是‘五百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的全景圖(2022年7月21日拍攝,維護中,無人機拍照)。新華社記者歐攝
“天空之眼”遙望銀河,“蛟龍號”探索深海,“高速鐵路”貫穿中國,“5G”連接世界.實踐證明,我國自主創新大有可為,我國廣大科技工作者大有可為。
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即將勝利召開。廣大科技工作者表示,將進一步堅定創新自信,加快推進高水平科技自主創新,努力在新征程中展現新作為。
喜迎二十大|科技工作者加快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瘦骨微滄海一粟乎其微嶙峋15. 那是高山春雪初融,化為溪澗游走峽谷,一路行來,只見水珠迸射,陽光爍金,時有桃花成文,或遇云影結上了荇藻。我們社會上的每個人都應該幫助那些有困難的人。李白162.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赌狭陝e兒童入京》 踏沙行 周紫芝大歷二年十月十九日夔府別駕元持宅見臨潁李十二娘舞劍器,壯其蔚[足支]。問衛星,運載火箭,火箭,杭州,高鐵One may attribute (ascribe / owe) the increase (decrease / change) to …, but … is not by itself an adequate expla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