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le Watch Ultra在野外可以發出86分貝的呼救聲,方圓180米外的人都能聽到。但是如果這個范圍內的人恰好戴上了新的AirPods Pro,降噪功能是上一代的兩倍,會怎么樣呢?
戳這個視頻
視頻剪輯
設計
作為流行符號,最新的AirPods Pro第二代延續了標志性的白色設計。充電盒外觀和上一代差不多,之前買的各種耳機套基本都可以用。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新的掛繩孔和揚聲器會被堵塞。
至于新增加的三個揚聲器開孔,除了在配對、充電、電量低時給出不同的提示音,最重要的是讓耳機盒在找不到的時候發出類似AirTag的聲音。
由于配備了U1芯片,耳機盒還支持精確搜索功能。四舍五入就是買AirTag的耳機,也是可充電的。庫克失去了這一波。
穿著體驗
在耳機的佩戴體驗上,第二代AirPods Pro的耳機重量和第一代一樣,佩戴體驗也是一模一樣。
新加入的耳機手柄調節音量。實測也支持主流安卓機型,但體驗上有些平淡,沒有iPhone靈敏。
同時由于這個操作只能通過上下滑動的動作來實現,所以不用擔心汗水或者皮膚擠壓會造成誤觸。至于一次只能調一個音量的設置,雖然我們理解是為了防止一鍵耳聾,但確實效率不高。平時還是可以選擇直接用手機或者手表調節音量。
降低噪音
當然,作為一款降噪耳機,AirPods Pro在降噪方面的提升才是大家最關心的。至于實際的降噪效果,我們也帶來了剛剛返廠維修的第一代AirPods Pro,并與索尼WF-1000XM4進行了對比。
綜合來看,我們可以聽到AirPods Pro在降噪方面的提升還是比較明顯的。同時降噪的提升帶來的耳壓感也讓我們找到了當年第一次佩戴AirPods Pro的感覺。這種無噪音導致的耳膜緊繃感,對于第一次嘗試降噪耳機的朋友來說,可能要過幾天才能習慣。(詳情請戳2:00-2:36的視頻)
至于Apple Watch Ultra的警笛求救,恰好遇到了降噪兩倍的AirPods Pro。大家放心,你還有機會救人。AirPods Pro的降噪并不會切斷這種呼救或者口哨聲。
除了降噪的提升,今年蘋果還通過全新的H2芯片實時運算實現了透明模式的優化,通過每秒48000次運算降低了高分貝噪音的響度。
通過實際測試可以聽到,這種自適應的透明模式并不會過度削弱高分貝的噪音,而是降低到相對舒適的程度來保護聽力,所以習慣在路上聽歌的朋友也不用擔心安全問題。(詳情請戳3:25-3:35的視頻)
聲音逼真度
音質方面,這款AirPods Pro并不支持大家期待的無損音頻。至于聽感,你可以坦白的說有所提升,但還是熟悉的蘋果味。情商高意味著培訓受歡迎。
相比第一代,第二代AirPods Pro雖然依舊是所謂的清水風格,但是在中低頻的表現上有了不錯的提升,尤其是低頻部分,可以展現更多的細節。(詳情請戳4:07-4:31的視頻)
同時整個聲場比一代更寬。借助新的個性化空間音頻,您可以在播放支持杜比全景聲的內容時獲得更強的沉浸感。
呼叫效應
最后,我們還測試了你在地鐵里打電話時AirPods Pro的通話效果。還是前三款耳機。(詳情請戳5:00-5:15的視頻)
通過對比發現,二代AirPods Pro在這種嘈雜環境下的通話效果確實比以前好了很多,但是和直接使用iPhone還是有一定差距的。建議朋友們在這個時候直接接電話
作為三年作品,第二代AirPods Pro是蘋果用戶最值得推薦的真無線降噪耳機。不僅是擁有多臺蘋果設備的深度生態用戶,也包括純iPhone用戶,AirPods Pro是這個價位段綜合降噪、音質、體驗的不二之選。
也許蘋果沒有想到這款小白耳機在16年發布的時候會像iPod一樣成為流行文化符號。
從今年AirPods的廣告也可以看出,AirPods在退出歷史舞臺后,接棒iPod,成為蘋果音樂基因最具代表性的產品。隨著降噪性能的提升和更好的音質,AirPods Pro帶來的沉浸感變得更強,人們可以更純粹地感受音樂。
再加上計算能力提升的H2芯片,AirPods Pro可能是蘋果AR時代最關鍵的產品之一。
蘋果 AirPods Pro 2 評測:聽完后 我立刻讓第一代去吃灰了 功成引吭高歌不驚天動地居14. 有一種緣分叫做似水流年,有一種宿命叫做碧海青天,假如愛有天意,可否讓我在云水深處,與你再次相逢,陪你一起笑看陌上的花開花落,靜觀天邊的云卷云舒。你的如花笑靨,渲染了我的似水流年。I\'d appreciate it if … 如果……我將不勝感激;at your earliest convenience [書信用語] 盡早;盡快王安石283.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对铡?nbsp; 街南綠樹春饒絮,雪滿游春路。樹頭花艷雜嬌云,樹底人家朱戶。北樓閑上,疏簾高卷,直見街南樹。樓閣玲瓏五云起,其中綽約多仙子。airpods pro,效果,ipod,芯片,iphoneThis assumption presents a false dilemma, since the two media are not necessarily mutually exclusive alternativ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