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天津大學獲悉,該校合成生物學團隊創新了DNA存儲算法,將十幅精選敦煌壁畫以DNA形式存儲。通過加速老化實驗,驗證了壁畫信息在室溫下可保存數千年,在9.4下可保存2萬年。這種算法支持DNA分子成為世界上最可靠的數據存儲介質之一,可以讓人類文化遺產的信息保持數千年面臨老化和破損的危機。
這項成果最近發表在《自然 通訊》上。
DNA存儲技術概念圖
人類文明的發展與存儲技術息息相關,從打繩結、倉庫寫字,到磁帶、硬盤等現代磁光存儲技術。隨著科技的進步,數據存儲方式也在不斷迭代創新。中國科學院院士、天津大學教授袁帶領團隊致力于下一代存儲技術—— DNA存儲。
據國際數據公司估計,到2025年,全球數據總量將達到驚人的175ZB(1ZB10的21次方字節)。世界各地都在建數據中心,數據中心的能耗驚人。由于其高存儲密度和低能耗,DNA存儲被視為一種潛在的存儲技術和應對數據存儲增長挑戰的新機遇。金苑院士說。
2021年8月,袁教授團隊在DNA存儲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從零開始設計合成了一條長度為254886個堿基對的酵母人工染色體,并在人工染色體中存儲了兩張經典圖片和一段視頻。酵母繁殖實現了數據的穩定復制,納米孔測序儀實現了數據的快速讀取和無錯恢復。
DNA存儲高效低耗,但作為一種鏈狀生物大分子,在體外室溫保存時會面臨DNA斷裂和降解的風險,嚴重影響信息存儲的長期可靠性,是亟待解決的關鍵科學問題。對此,袁團隊基于Desble的英國鏡像理論設計了一種序列重建算法,用于解決DNA斷裂等問題。該算法結合貪婪路徑搜索和循環冗余校驗碼,實現了斷裂DNA片段的高效從頭組裝,從原理上支持了DNA存儲的長期可靠性。
團隊將序列重構算法(內碼)和噴泉碼算法(外碼)相結合,設計并編碼了一幅6.8MB的敦煌壁畫,合成了21萬條攜帶圖片信息的DNA片段。為了數據的長期可靠性,團隊準備了一個沒有任何特殊保護的DNA水溶液樣本,在70下加速樣本破損和降解長達十周。處理后的DNA片段80%以上有斷裂錯誤,96.4%以上的片段仍能被設計的序列重建算法正確組裝和解碼。那么,通過噴泉碼就可以解決少量碎片丟失的問題,仍然可以完美還原敦煌壁畫原畫。根據理論計算,這種程度的高溫破壞相當于室溫25自然保存1000年或9.4自然保存20000年。
這是繼基于合成染色體的酵母信息存儲模式突破之后,天津大學合成生物學團隊在體外DNA信息存儲模式方面取得的又一重要突破。
來源:新華社張建新趙輝
信息可保存千年萬年!這所大學有重大突破 川流不息狂冷冷清清風暴雨14. 至于所有的花,已交給蝴蝶去點數。所有的蕊,交給蜜蜂去編冊。所有的樹,交給風去縱寵。而風,交給檐前的老風鈴去一一記憶、一一垂詢。能在這里和大家分享在高中應該學什么的看法,我感到非常榮幸。256.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張志和《漁歌子》 惟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漢皇重色思傾國,御宇多年求不得。dna,敦煌,天津大學,數據中心,生物學31、Walls have ear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