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朱少杰
照片/由參展商提供
前幾天開幕的‘3354跨太平洋留美早期廣東藝術家研究展’就是一次‘藝術尋源’。
一百多年前,廣東是近代中國第一個留學西方的群體。一些有藝術天賦的廣東年輕人也搬到了太平洋彼岸的加拿大、美國、古巴等地謀生或求學。
李鐵夫《紐約園林》
在這些出國求藝的廣東藝術家中,誕生了許多日后對嶺南畫壇影響深遠的名家,包括李鐵夫、馮、關錦傲、于本等人。其中,20多位早期在北美留學的廣東藝術家首次作為一個群體出現在本次展覽中。
新文明的媒介,新文明的母親
廣東是近代中國第一個向西方留學的群體,也是百年留學潮和公派留學制度的發源地之一。
留學生、華工、華商的出現,不僅改變了廣東人的文化心理和意識,也促進了社會文化和意識形態的轉型。中國近代的政治革命和藝術革命都是從這里開始的。
陳銀皮《華工的孩子組畫之二》
日前,‘跨太平洋——早期廣東留美藝術家研究展’在廣州美術學院美術館(長崗校區)展出。展覽以前期在北美留學的藝術家的作品集為基礎,輔以相關的歷史文化背景資料、歷史照片、報刊報道和廣東華僑手稿,并融合華僑故里的田野調查資料,試圖通過更加立體的時空網絡,梳理其在中國藝術現代化進程中的定位和意義。
李冰《淑女》
早期廣東籍藝術家拉開了中國現代藝術“留學潮”的序幕,成為梁啟超所說的“新文明的媒介和母體”。因為他們處于激烈的社會變革和轉型中,加上他們在北美的藝術經歷,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
關金奧《牧羊》
回國后參加了在廣東舉辦的‘赤舍美術研究會’和最早的西洋畫展覽,并參與籌建廣州市美術學院,從而將創新精神傳播到藝術園林中。此外,少數廣東藝術家留在北美或游走于中美之間繼續探索,從而走向融合東西方的多元化實踐。
很多藝人都出道了。
這次展覽聚集了20多位早期在北美留學的廣東藝術家,這是他們第一次作為一個群體出現。吳澤舒、李希章、謝榮光、朱、黃其耀、李洪德、黃等近十位藝術家的作品首次在公共美術館展出。
吳澤舒《靜物》
本次展覽得到了眾多藝術家家人和朋友的全力支持,聯合了國內外眾多美術館和研究機構,包括廣東美術館、開平美術館、香港美術館、舊金山亞洲美術館、斯坦福大學坎特藝術中心、美國華人歷史學會、美國華人博物館等。具有廣泛的代表性。
在這次展覽中,我們可以看到許多近年來首次呈現在觀眾面前的作品。比如廣州美術學院美術館收藏的李鐵夫留學期間創作的《黑發少女》,還有很多晚年的非人物作品,比如《魚尾》 《瓶花》,《三只雄雞》。
李鐵夫《魚尾》
研究者認為,李鐵夫晚年的這些油畫最具個人特色和研究價值。
此外,展覽還展示了關民族圖書館收藏的關錦傲風景油畫和速寫本,令人耳目一新。
他們的藝術特色尚未顯露。
近年來,隨著許多專家、學者、學術研究和展覽機構的發展,20世紀初至60年代日本、歐洲和蘇聯的廣東藝術家肖像得到了深入的研究和展出。
然而,作為
管墨園《古巴國家公園》
他們在東西方之間徘徊而形成的獨特藝術創作,至今未能引起足夠的重視,甚至在中西美術史的書寫中默默無聞。此次展覽的策展人、廣州美術學院大學城美術館展覽部主任李鐵軍表示,不僅這些藝術家漂洋過海、異地求藝的經歷遠未清晰,他們回國后在中國現代藝術中的作為也不甚明朗,確實需要進一步關注。
陳錫軍,廣東臺山人,被認為是中國第一代雕塑家?;貒?,他是廣州美術學院和廣東李沁大學的教授,但他的藝術觀仍然模糊。
在古巴學習西洋畫的關墨園曾因畢業和創作而名噪一時,但回國后逐漸從藝術研究領域消失。
朱
被譽為中國現代主義先驅的朱是第一位在歐美探索現代藝術并享有國際聲譽的中國藝術家,但他極具個人風格的原創作品卻從未在出現過.
關于李鐵夫出生年份的爭議終于“塵埃落定”
即使像李鐵夫這樣在西方最早研究油畫并有著深厚造詣的畫家,被孫中山這樣的‘東亞畫壇巨擘’所稱贊,學術界對他早年在加拿大和美國的學習和生活仍然模糊不清。通過本次展覽的策劃和籌備,相關研究得到了顯著的推動。
李鐵軍介紹,在籌備過程中,展團發現畫家陳的女兒出版了《風景》一書,講述了陳與李18年的戀情,基本交代了李鐵夫回國后的主要活動和路線。
李鐵夫《畫壇兩代宗師傳奇——李鐵夫與陳海鷹》
書中提到,1947年2月,兩人在上海大新公司舉辦了《瓶花》展覽。展覽前,李鐵夫口述,陳書寫整理了一本《李鐵夫老師美國之行大事記》,由李鐵夫用毛筆補充修改。
可以看出,第一欄是“生于鶴山村,1871 3354”輔以李鐵夫的毛筆,后面是陳的鋼筆手稿“1887 ——年十六歲……”。
據李鐵軍介紹,這是目前已知的唯一一份親筆書寫李鐵夫出生年份的手稿,據此可以確認其出生年份為1871年。這解決了爭論多年的問題。
2022年9月17日羊城晚報A11版
一百多年前,廣東率先‘看世界’,廣東藝術家一直在海洋方向尋找‘詩與遠方’。
李鐵軍說:“許多在美國學習的廣東藝術家來自美國的中國工人家庭,他們中的一些人是中國民主革命的先驅。他們的背后還有很多有趣的故事,他們對民主革命和藝術革新的貢獻不應被遺忘。(更多新聞請關注羊城學校pai.ycwb.com)
來源 | 羊城晚報 羊城派
責編 | 鄧 瓊
校對 | 彭繼業
尋找百年前那一群跨洋學藝術的廣東人 人目瞪口呆山人八面玲瓏海誰若棄世,他必愛所有的人,因為他連他們的世界也不要了。于是他就覺察到人的真正的本質是什么,這種本質無非是被人愛。任何感興趣的學生都可以來參加。254.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張若虛《春江花月夜》 念腰間箭,匣中劍,空埃蠹,竟何成!時易失,心徒壯,歲將零,渺神京?;驈氖灞狈篮?,便至四十西營田。李鐵,藝術,美術,博物館,美的33.Do as Romans do in Rome. 入鄉隨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