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精英手雷怎么扔才準?無論面對守樓的敵人還是掩體后的敵人,手雷都是對付他們最好的武器。今天,雞仔就為大家講解戰場中,常見的四種手雷進階使用技巧,它們分別是瞬爆雷、空爆雷、反彈雷和預判雷。  和平精英扔雷技巧教學 一、海島秘傳扔雷術(扔雷小技巧) 1、掐秒扔雷,瞬間爆炸,讓對手猝不及防; 2、遭遇二樓固守,巧用墻體反彈讓手雷拐彎; 3、扔雷時候跳一下,投擲距離長一截; 4、隔著圍墻槍口打不到,低拋空爆有奇效; 5、獨自守樓不慌,樓梯口預判雷一打多; 6、巧用障礙物,探頭扔雷安全又隱蔽; 7、目標又高又遠,及時切換第一人稱視角精確定位; 8、小眼睛輔助觀察拋物線,陀螺儀微調手雷落點; 9、野區遭遇,手雷逼走位,提前槍帶走; 10、善用游戲音效,真真假假扔雷贏得攻樓戰。 二、和平精英十大扔雷秘術(高玩必備) 1、瞬爆雷 顧名思義,就是控制扔出雷的時間,確保手雷在到達對手身邊的瞬間就爆炸。在坡度比較大或者有掩體的地方,用槍械輸出會比較困難,這時候我們利用瞬爆雷的延時效果,就可以不給對手反應時間,完美繞過掩體直接攻擊對手。  (點擊即可打開GIF) 手雷的引爆時間是8秒,新手想扔瞬爆雷的話可以簡單記住炸近點的人剩2秒出手,遠點的話剩4秒出手。但想要達到戰神玩家那種一炸一個盒子的效果,還要平時在練習場里多多練習不同拋物線下瞬爆雷的扔出時機。 2、幾何雷 幾何雷一般出現在緊張刺激的房區攻防中,當我們的對手藏在門板后面以為萬事大吉的時候,我們就可以用墻壁反彈,讓手雷拐個彎炸傷對面。這種幾何雷不僅考驗聽聲辨位和扔雷的時機,更是要熟練掌握不同的角度擦到墻體時候手雷的向上彈向下彈的微妙變化。  (點擊即可打開GIF) 聽說幾何雷扔得好,數學一定不會差。 3、跳投雷 當我們在平原區域這種掩體距離很遠的地方,被先進圈的人提前架槍的時候就可以用到這招。 通常情況下原地45°角扔手雷的極限距離大約為56米,但是加上跳躍之后就可以多扔一截。具體操作就是在扔手雷同時跳躍。  (點擊即可打開GIF) 4、低拋雷 低拋雷在兩邊相隔墻壁,距離又比較近,互相都打不到對方時候有奇效。 這時候如果是高拋,手雷就會直接飛出去,而用低拋加上瞬爆的小技巧,卻可以達到扔出的雷在很近距離爆炸擊倒對手的效果。  (點擊即可打開GIF) 需要注意的是這種低拋雷出手之后,要往旁邊退一退,不然一雷雙響把自己也炸倒了就太尷尬了。 5、預判雷 一般出現在守樓里,當對面攻樓人比較多,想憑借人數強沖樓梯口的時候,我們就可以掏出手雷,提前扔到樓梯口,給對面上一課:組排玩的不是人多,是腦子!  (點擊即可打開GIF) 6、探頭雷 探頭雷與閃身槍類似,就是一種利用掩體減少自己被攻擊部位的扔雷方式。 手雷的彈道是一條從人物右側延伸出的拋物線。而探頭扔雷甚至可以達到身體不露出掩體就能扔雷的效果,十分隱蔽。 
探頭與不探頭扔雷對比 7、第一人稱視角扔雷 由于第三人稱視角的局限,我們在面對又高又遠的目標時,手雷落點會被自己的拳頭和頭遮擋。  這時候只要切換成第一人稱視角,就可以清晰看到落點了,遠距離丟房子小窗口壓制守樓人位置的時候十分好用32. 如果你失戀了,只需要記住,既然失戀,就一定有一環出了問題。不論是誰的錯,心里要銘記一句話,我有愛她的權利,只是,她沒有愛我的義務。。  (點擊即可打開GIF) 8、小眼睛扔雷 與第三人稱視角下小眼睛觀察方位的使用方式類似,就是利用小眼睛觀察自己手雷拋物線的落點。  (點擊即可打開GIF)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在滑動小眼睛的同時無法滑動屏幕校準拋物線,如果要校準拋物線的話可以開啟陀螺儀和調試相關設置,然后通過晃動手機就可以調整扔雷位置了。 
需設置陀螺儀第三人稱不開鏡靈敏度 9、逼迫雷 在山地地形里,對手常常會躲在樹或者石頭后面不出來,卡我們的位置。 這時候我們就可以扔幾顆逼迫雷,不需要卡時間,只要朝著掩體的位置扔過去,然后立刻切槍,往手雷落點相反的位置提前槍,這樣只要他離開掩體躲雷就會被我們完美伏擊到。  (點擊即可打開GIF) 10、驚嚇雷 又名假扔雷,騙雷。使用手雷時有非常明顯的拉栓聲,我們可以利用這點,在對手卡著樓梯據守的時候,通過反復拉雷然后取消投擲的方式制造拉栓聲,造成對手的恐慌。 然后等對面露出慌張移動的腳步聲時,我們就可以聽聲辨位判斷對面位置,選擇等他跳窗來送,或者等他遠離樓梯口時候趁其不備攻上二樓。  (點擊即可打開GIF) 《和平精英》扔雷技巧2021 手雷怎么扔才準螳臂擋車九牛一毛門庭若市25. 生活的海洋并不像碧波漣漪的西子湖,隨著時間的流動,它時而平靜如鏡,時而浪花飛濺,時而巨浪沖天……人們在經受大風大浪的考驗之后,往往會變得更加堅強。我希望能成為你們夏令營中的一員。司馬遷《史記》97.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太山,或輕于鴻毛。 春風只在園西畔,薺菜花繁胡蝶亂。冰池晴綠照還空,香徑落紅吹已斷。他鄉生白發,舊國見青山。和平精英,手雷技巧However, the author fails to acknowledge and rule out other possible causes of such accidents. |